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非遗法草案:国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24日 09:50 来源:法制日报
传承与传播是对需要继承与弘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关键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明确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措施。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身授的特点是艺随人走,人类许多珍贵的技艺,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亡。
草案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这些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给予有利于开展传承活动的其他支持,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呢?又由谁来认定呢?草案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同时,应当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草案明确,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将名单予以公布。
草案还规定了国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各项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县级以上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活动;国家鼓励开展相关科研活动,鼓励设立专题博物馆、传承场所;国家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等。记者 郭晓宇
中国拟立法保护非遗 采取记录建档等措施保存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8月24日 09:39 来源:法制日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一批“能工巧匠”的口传身授,民族的记忆,文明的脉络,才得以保留和延续。然而目前,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今天(23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有望使这种局面得到改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目前亟须通过立法明确有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2004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要求缔约国采取法律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弘扬和展示。“为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我们也有必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蔡武说。
据介绍,首次提请审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为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影响,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过度商业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草案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在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 记者 郭晓宇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由来
对那些具有民族民间特色,世代相传,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无形文化遗产,国际上的称呼各有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称之为“传统与民间文化”、“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我国也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等多种称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文文本中,用来对译“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该公约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被广为接受。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布的有关文件中,均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法制日报 2010年08月24日 09: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立法保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