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国家民委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特别是2003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许多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拥有4.5亿字、298部省卷(450册)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将于2009年10月全部出齐。它标志着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历时30年、凝聚了数十万各族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10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第一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出齐。全书共66卷、近100册,将把我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笔墨、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堪称“盛世修典”之壮举。目前,在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两批6870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少数民族珍贵古籍有14种文字共376种,占5.47%。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扎实开展。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以口头流传形式存在的民间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鸿篇巨著、堪与荷马史诗相媲美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成绩斐然。目前,《格萨尔》已正式出版了100多部藏文本,总印数达400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已经陆续出版了各种版本近10种。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长达21万多行,共2000万字,目前已经记录并出版了居素普?玛玛依的柯尔克孜文演唱本共8部18册、出版了艾什玛特?曼拜特买买特的《赛麦台依》演唱本。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队伍,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三大英雄史诗被翻译成英、俄、法、德、日等多国文字,三大英雄史诗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性学科。
少数民族戏剧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戏剧大约有藏剧、白剧、傣剧、侗剧、布依剧和壮剧等六种。这些剧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无人扶持的状态。现在,少数民族戏剧已经形成剧种繁荣、剧目丰富、人才济济的大好局面。不仅原有的剧种得到复苏,而且还诞生了一批像维吾尔歌剧、苗剧、蒙古剧、彝剧、花儿剧和新城满族戏等新剧种。目前,已经有20多个民族拥有了本民族的剧作家,改编和新创剧目大批涌现。在全国性文学艺术评奖中,《铁血女真》、《藏王的使者》、《歌王》、《古兰木汗》、《木卡姆先驱》、《满都海斯琴》、《金色的黎明》等剧目荣获“文华奖”;《铁血女真》、《藏王的使者》、《蒙根阿依嘎》、《歌王》、《古兰木罕》、《文成公主》、《满都海斯琴》等剧目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自2003年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国务院已经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367项,占35.7%。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部公布的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占26%,他们从2008年起享受中央财政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活动资助。2007年和2008年,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国分别设立了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就有热贡文化和羌族文化两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
2. 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
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中,少数民族文物以其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历史之久远,价值之珍贵占有重要地位。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原则的指导下,一大批濒临损坏的珍贵文物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一批重点的少数民族文物得到了及时修复。到目前为止,民族自治地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66处,西藏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云南的丽江古城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南“三江并流”景观、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和黄龙风景名胜区进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的建立,拉萨、大理、吐鲁番、日喀则等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从“十五”规划时起开始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少数民族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占有一定的比重。例如:列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维修保护工程已于2009年8月竣工。这项工程于2002年6月26日开工,总投资3.8亿元,是西藏文物保护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技术要求最严的工程。在三大重点工程竣工的同时,西藏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夏鲁寺等国家九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开工,项目投资预计约5.3亿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加强了藏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继启动了理县桃坪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修复工程和马尔康松岗直波雕楼抢救保护工程。与此同时,结合新疆坎儿井、青海塔尔寺等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有关部门举办了桃坪羌寨维修工程工匠培训班、藏族传统建筑维修技术工匠培训班和新疆坎儿井保护维修培训班,数百名具有一定传统技艺的当地工匠参加了培训,培养了一支以当地工匠为主的文物维修队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大洋新闻 2009-10-06 08:3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下一篇: 政府白皮书:《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