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毕传龙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德明.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J].民间文化论坛,2004(3):91-96。
[2]The Smithsonian Folklore Festival [EB/OL].[2014-05-07].http://www.festival.si.edu/about/mission.aspx.
[3]《美国公共民俗学讲座综述》[EB/OL]. [2014-05-10].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4295.
[4]The Smithsonian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 [EB/OL]. [2014-05-08]. http://www.folklife.si.edu/center/mission.aspx.
[5]The Smithsonian[EB/OL]. [2014-05-08]. http://www.si.edu/About.
[6]比尔•艾伟(Bill Ivey).美国民俗学的三个分支[J].张举文译,文化遗产,2008(4):95-99+158。
[7]迪姆•罗仪德(Timothy Lloyd).史密森民间生活节:公众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J].饶琴、汪多维等译,文化遗产,2008(3):88-90+156+158。
[8]迪姆•罗仪德(Timothy Lloyd).美国公共民俗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民俗学会理事长Timothy Lloyd访谈录[J].游自荧、丁玲译,民俗研究,2013(6):30-41。
[9]罗伯特•巴龙(Robert Baron).美国公共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挑战[J].黄龙光译,文化遗产,2010(1):86-96+158。
[10]李海伦(Helen Rees).纵观美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以史密森尼民俗节为例[J].中国音乐学(季刊),2012(2):5-14。
[11]王杰文.“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J].民俗研究,2014(2):15-28。
[12]Richard M. Dorson. Folklore and Folklife,An Introduction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
(文章来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文章的注释请查看期刊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5-04-1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徐聘婷]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下一篇: [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