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三、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分期
从ZO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半个世纪中,娄子匡、邓师许、杨成志、杨堃、汪玢玲诸学者。都对我国民俗学运动进行过分期论述:由于写作作时间过早,郑师许在 1935年只分为两个时期(他称为“时代”),即“民国七年时北京大学为开辟草莱时代,民国十六七年至二十二年时广州中山大学的耕耘播种及开花结实时代;杨成志、娄子
匡、汪玢玲都分为北大、中大、杭州三个时期;杨堃写于1948年的《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却分为多达五个时段,即1922-1925年的北大起源时明,1928-1930年的广州中大全盛时期、1930——1935年的杭州衰微时期、1936-1937年的复兴时期和“近九年来北平的民俗学研究”。
只有中国民俗学运动发展到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处来进行回顾、梳理、求得较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分期法。现简述如下:
一、发端与开拓时期( 1918-1927年)。
1918年 2月1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后.刘半农将“所收校内外来稿……选其最佳者,略加诠订’”,自5月22日起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登载,至1919年5月22日,共发表四川、江西、黑龙江、安徽、广东、湖北、江苏、直隶、北平、河南、陕西、山东、浙江、云南、辽宁等省市流传的148首歌谣。
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编辑出版的小型通俗刊物《新生活》,自1919年8月17日至1924年1月出版,发表有歌谣、谚语等作品,得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的支持。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19年10月1日创刊《少年》半月刊.从1921年3月第IS期起改为“月刊”,共刊出19期,载有歌谣、笑话等,17、18两期为“童话号’”、“歌谣号”专辑,第15期刊有常悲(即“常惠”)撰写的〈帮助研
究近世歌谣的朋友〉一文。(参见范明礼〈‘五四”时期一个重视民间文学的刊物——〈少年〉〉(民间文学,1980年第5期)
顾颉刚受〈北京大学日刊》“歌谣选”的影响1919年在家乡苏州搜集歌谣,1920 年10月26日年底在《晨报》上发表。
由沈兼土、钱玄同、周作人发起,1920年12月19日起把过去“北大歌谣征集处”工作班子改过成为拥有会员的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192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开辟‘民间文学”、“风俗调查”两个专栏,同时刊载有“愈之”的《论民间文学》一文。
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北大歌谣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共97则。其后,北大歌谣研究会歌谣等稿并入1925年10月至1926年8月出版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及1926年10月24日至1927年11月20日改为的“月刊”上发表。
1923年5月14日召开“北京大学风俗州查会”筹备会,通过了张竞生拟定的“风俗调查表”,5月24日开会正式宣布“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成立。1924年正月十四日印发《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1934年5月15日风俗调查会开会,先由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引导各会员,参观风俗陈列事之成
绩”(《晨报副镌》1924年6月报8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各会章程及记事录》)1925年4月3O日至5月2顾颉刚、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调查,在《京报副刊》5月13日、23日、29日和6月6日、17日7月17日、27日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受鲁迅支持《民众文艺周刊》是北京《京报)副刊之一,自1924年2月9日至1925年11月20日,共出版 47号,刊有不少歌谣、民间故事, 1925年8月18日第33号为“歌谣专号”、9月1日第35号为“故事专号”、9月15日第37号为“李调元故事专号”、 29第39号亦为“李调元故事专号”;1925年8月18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5期上刊登〈礼俗调查会征求旧本烧饼歌》。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北京大学方言调查会”。
1926年秋,鲁迅、张星烺、沈兼士、顾颉刚、容肇祖先后到了厦门大学;12月报3日,顾颉刚、林幽。容肇祖、孙伏园等在该校之国学研究院发起成立了“风俗调查会”,随后由林幽拟定了《风俗调查计划书》,1927年1月5日至19日还出了3期〈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刊登民俗学文章。
1927年2月1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内有蔡元培《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序〉、《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组织表》、〈研究所的学门主委职员录》、〈研究所国学门纪事〉四部分,蔡序说“外国大学,每一科学,必有一研究所;……民国元年教育部所颁布的大学令,改通儒院为大学院,又规定大学得设研究所,近十年来,国立北京大学屡有设立各系研究所的计划。为经费所限,不能实行。民国十年,由评议会决定,类聚各科,设四种研究所,一、国学门;二、外国文学门;三、自然科学门;四,社会科学门。因国学门较为重要,特先设立。”其“职员录”为:
所长:蔡元培(孑民)、余文灿代理
主任:沈兼士
委员会:蔡元培(孑民)顾孟馀、沈兼士李大钊(守常)、马祖藻(幼渔)、朱希祖(退先)、胡适(适之)钱玄同、周作人(启明)、蒋梦麟、皮宗石(皓白)、单不庵、马街(叔平)、周树人(豫才)、徐炳胡(旭生)、张黄(风举)、刘复(半农)陈垣(援庵)、李宗侗(玄伯)李四光(什模)袁同礼(守和)、沈尹默
歌谣研究会主席:周作人(启明)
明清史料整理会主席:陈垣(援庵)
考古学主席:马衡(叔平)
考古学会常务干事:马衡(叔平)、沈兼上陈垣(援庵)李宗侗(玄伯)袁复礼(希渊)
风俗调查会主席:江绍原
方言研究会主席:刘复(半农)
导师:王国维(静庵)、陈垣(援庵)
钢和泰 (俄人)、伊凤阁Dr.A.Ivanor(俄人)、柯劭态(凤环)、陈寅恪……
“研究所国学门纪事”:“国学门自民国十一年开办以来所进行之各种事业兹略述如下:
(戊)风俗调查会本会于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成立。对于风俗之调查:
一为文字之记录
一为实物之征集(或物品之模型及照像)
关于前项者,在本会成立后即印发表格,分由各同学于署假中分头调查,及寄各省教育厅托其分由各地学校代为调查,现在陆续缴回者甚多。关于后者,曾于十三年一月中征集各地之新年风俗物品,只神纸一项所得已不下数百种;其以各地之服饰,物品捐赠者,亦颇不少。至于由本会自行派历史回顾员调查者计有妙峰山,东岳庙,白云观及财神殿进
香之风俗。关于整理调查所得之材料,一部分预备刊印专书,一部分付月刊发表。
(己)歌谣研究会七年,校中有歌谣征集
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本会成立。迨本所成立后即归并本所。会中所进行之事项:
(一)征集十一年登报征集并刊印简章分寄各省教育厅,请其转请各县学校,并委托私人朋友及各同乡团体,代为收集以来,颇得良好之成绩。除黑龙江,新疆,热河尚付缺如外,此外虽远若云、贵,亦均有热心之同志,搜集材料,陆续寄来。计已收到之歌谣,凡一万三千九百零八首。
(二)出版 除收到之歌谣分省汇录外,周刊已出一至九十六期(分装合订本四册),又增刊一册。其已褒辑成书亟待付印者计
歌谣丛书八种:
吴歌集(甲集已出版) 顾颉则
北京歌谣 常 惠
河北歌谣 刘经庵
南阳歌谣 白启明
淮南情歌(第一、二辑) 台静农
山歌一千首 常 惠
昆明歌谣 孙少仙
直隶歌谣
歌谣小丛书四种:
看见她(已出版) 董作宾
北京谜语 常 惠
北京歇后语 常 惠
谚语先录 常 惠
故事丛书二种:
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已出版)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顾颉刚
此时期,“运动”由北京大学发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对北京和全国产生影响;以搜集歌谣为主,向搜集传说、故事集民间文艺和信仰、习俗材料发展,有少量研究性文章;《歌谣周刊》为此时期最重要最著名的民俗学刊。
《二)奠基与开展时期《 1927- 1949)。
1927年 11月,顾颉刚与傅斯年主持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1月顾颉刚与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8年推举容肇祖担任民俗学会主席,1933年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改组为文史研究所他再次担任民俗学会主席。 1928年12月25日,顾颉刚和余永梁草拟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本所计划书》其“民俗”部分包括“作两粤各地系统的风俗调查”,“西南各小民族材料之征集”,“征求他省风
俗、宗教、医药、歌谣、故事等材料”,‘风俗模型之制造”,“抄辑纸上之风俗材料”,‘“编制小说、戏剧、歌曲提要”,“编印民俗学丛书及图片”,‘扩充风俗物品陈列室为历史博物馆民俗部”,“养成民俗学人材”9项。1929年1月16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2-64期合刊“年报”刊载了“民俗学会简章”:
(1)本会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
(2)本会以调查、搜集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为宗旨。一切关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信仰、思想、行为、艺术,皆在调查、搜集、研究之列。
(3)凡赞同本会宗旨并愿协助本会进行者,皆得为会员。
(4)本会设主席一人,处理一切会务,有审定定期刊物及丛书编印之权。
(5)本会搜集所得之物品及一切材料,在风俗品物陈列室陈列之。
(6)举行开会及派员调查等事项,由主席商同研究所主任定之。
(7)对于国内外同性质团体之互相联络,由主席召集会议定之。
(8)本简章如有未尽事宜,得于本会会议时提出修改之。
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先后由余永梁、杨筠如主编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中,刊有相当多民俗学会方面的文章,还有“专号”,如第1卷第11、12期合刊的“西南民族研究专号’”、1928年9月19日第3卷第46、47期合刊的“瑶山调查专号”、“1929年1月16日第6卷第62一64期合刊的“年报”、1930年5月21日第11卷第129一132期合刊是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专揖。董作宾、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艺》,1927年11月1日至1928年1月10日共出12朔;分别由容肇祖、钟敬文、刘万章主编的《民俗周刊》,1928年3月21 日至1933年6月共出123期31期:1936年9月15日由杨成志主编16开大型《民俗》季刊,实为不定期刊,至1943年12月出第2卷3、4卷合刊止,最后一本由钟敬文主编。
1928年杨成志到云南进行两年的民族调查,并购回许多民族民俗物品放“风俗物品陈列室”展览1928年4月23日至 6月10日举办了“民俗学传习班”,讲课有何思敬的《民俗学概论》、庄泽宣的《民间文学与教育)、汪敬熙的《民俗学与心理学》、崔载阳的《民俗心理》、刘奇峰的《希腊的神话》、顾颉刚的《整理传说的方法》、马太玄的《中印民间故事的比较》和《关于中国风俗材料书籍的介绍》、陈锡襄的《收集风俗材料的
方法》。容肇祖的《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凋查会的经过》、余永梁的《殷周风俗断片》、钟敬文的《歌谣概论》;出版民俗学丛书37种,有歌谣、传说或故事、谜语、信仰方面的材料,少部分的研究方面的著作,以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l一3册)和《妙峰山 》最为有名。还成立了一些分会,如1929年成立的厦门分会,负责人是谢云卢、在《思明日报》编《民俗周刊》:1930年1月IO日出第4期,8月22日出第33期,标“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厦门分会出版”1930年成立的福州分会,由魏应麟、江鼎伊于3月9日在福州《民国日报》上创办了《民俗周刊》,1933年《民间月刊》第2卷第7期说该刊“现已出至一五三期”;约1930年冬至1931年春“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漳州分会出版《民俗》,负责人为翁国梁,其第17期“国声”写的《为民俗增刊敬告读者》说”已商允漳江报编者的同意,自本星期起每逢星期三、星期四两日,相继出版民俗,俾得此后稍可登载些长篇的研究文字或译文,以免一期未完,要等到一周后,方能续完致读者有秋水望穿之感。然而本会仍拟于可能范围内,每月间加出版月刊一种(单行本),专为撰载
有价值的长篇研究文字,冀得尽善。”该分会还出版有“定期刊物之二”《新绿周刊》系载“雅文学”方面的文章。
杭州民俗学运动情况:l,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周刊》1929年10月23日第83期载钟敬文1929年9月25日由浙江大学给客肇祖《别来无恙的一封信》说:“两三月前,因刘大白先生的高兴,我们曾在此间的《民国日报》,附出一种《民俗周刊》,由我与南杨兄负责编辑。前后共出了九期。”我保存有“民国十八年六月卄七日”和“七月四日”之“杭
州民国日报副刊第四种,杭州民俗周刊社编辑”的通讯处是“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民俗周刊社”的《民俗周刊》第5期和第6期;由此推算它当创刊于1929年5月30日,7月18日出第9期,娄子匡说“钱南杨、钟敬文两氏当时主持这个会。”2,娄子匡在宁波斳县以“民俗学会”名义出版《民俗旬刊》5期(1930年5月10日、20 日、30日出,4、5期合刊6月20日出),其第4、5期合刊载有1930年1 月至12月《民俗学会工作计划》,还曾以“民间文艺研究会”名义出版《歌谣》、《民间故事》《歌谣故事》,他在《中国民俗学运动的昨夜和今辰》(载1933年2月1日《民间月刊》2卷5号)中说“出版了《民俗旬刊》五册,《歌谣谜语故事周刊》十几期,丛书:《宁波歌谣》一轶;由娄子匡独人办理,……直到主持者离了宁波才中断,而后就和中国民俗学会合成一体。”3,193o年8月28日杭州《民国日报》创刊《民俗周刊》,江绍原题刊名,从第8期起刊头始标“民俗学会编”,“通讯处:浙江杭州直吉祥巷四三号娄子匡转”字样,并有钟敬文《启事》云:“本刊原为娄子匡先生所创办。不料刚出版时,娄先生即不幸病倒,于是乎我只得来匏代这编稿的责任,现在娄先生已恢复健康,理应交还这个责任。自下期(第九期)起,编辑的职责,完全由娄先生负担。” 1930年9月6日、12日出《民俗周刊》第23期上有钟敬文“征求题目之二”虾蟆儿子型故事和“之三求活佛型故事、猴娃娘型故事”;但我保存另一江绍原题《民俗》刊名、标“民俗学会编”。通讯处亦是娄子匡的第2、3期,也登了钟敬文9月4日“征题”之二和未署日子的“之三”,两期连载钟氏的“狗耕田”型故事的试探,第2期尚有于飞《四川万县求雨的种种》一文。该学会发起的就是江绍原、钟敬文和娄子匡。《民俗周刊》第17期〈启事》说:本刊“又拟假南京民报,宁波民国日报.添出‘民俗’刊物两种”, 1931年1月8日《南京民报》创《民俗》附刊,江绍原题刊名,第1期〈启事》说:“本刊是杭州民俗学会出版物之第三种,——第一种为宁波出版之民俗旬刊,第二种为杭州出版之民俗周刊”6月4日出第12期。杭州《民俗周刊》第60期为“休刊号”,上有钟敬文的《本刊休刊告读者》说‘我们很想大规模的结成一个中国民俗学会,南京、汕头、福州、厦门、漳州、徽州、宁波、杭州的民俗团体,一致的集合起来,……定名“中国民俗学会”。如果该刊按时出版,推算起来第6O期当在1931年10月13日。钟敬文、类子匡借1931年7月25日南京《开展月刊》第10期、11期合刊出
“民俗学专号”,1932年8月1日出《民俗学集镌》第二辑署“中国民俗学会发行”,把前面那个“专号”改称‘中国民俗学会”的,《民俗学集镌》第一辑。因此我在《中国民俗学史〉中认为“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不是1930年成立的,而当是”在《民俗周刊》复刊后的第61期或1932年“8月1日《民俗学集镌》第二辑夏秋之时。” 1988年9月1日娄子匡寄给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某报刊记者张玉芳访问他后撰写之《娄子匡与中国民俗之整理与研究》中,文前的“娄子匡小传”说他“民国二十一年夏与顾颉刚等人在杭州创立中国民俗学会”。娄子匡1935年1月在《浙江青年》l卷3期上撰写的《浙江的民间文学》一文中说,娄子伦在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周刊〉出15o期,陶茂康在绍兴编《民
间》,1931年12月出第7集,1932年8月出第12集后,从1932年10月1日起改为中国民俗学会月刊,称2卷1期,由陶茂康、钟做文、妻子匡编,至1934年4月出第10、11期合刊止。此外,钟敬文在《艺风》杂志开辟“民俗园地”( 1933一35年)10期及“民间专号”( 1933年11月15日)、“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号”(1936年1月1日),在《民众教育》上编“民间文学专号”、“民间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专号”;冯默存在《新民》半月刊编“民间文艺专号”、“风俗特刊”,娄子匡1935年1月1日以“柳飞燕”之名接办创刊于1917年6月I日的《妇女旬州》,19卷1号改名《妇女与儿童》,出有“妇女恋歌专号”(l卷17号)、“婚嫁习俗专号”(20卷3号)“儿童急口令专号’”(2Z卷7号)、“‘朝鲜民间文艺专号”(2卷8号)、“说明神话专号”(2O卷9号),到1937年1月1日改为娄子匡编《孟姜女》月刊,出至第5期。2、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设有“民间文艺组”、“人类学民物学组”开展活动。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出版《俗物》1929年5月 3日之第3期刊有江绍原泽《关于谣俗学的几句一般的活》及其他民俗学文章5篇。叶德均编《草野人》1931年4月25日之第5卷第3号有其《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过去和现在》重要文章; 3、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编《太白》半月刊,设“风俗志”栏目;4、1935年7月15日薛沛韶、李希三主编的《粤民月刊》问世。 5、1943年8月10日李白英、钱小柏在《新中国报》上创《民俗周刊》,共出至36朋。
汕头的林培庐甚是活跃, 193o年在揭阳《东日报》创办《民俗周刊》、31年在汕头出不定期的《民俗》31年11月1日出《民俗周刊》1 一2O期汇刊、32年在《同日报》上出《民俗旬刊》,1937年l月 3O日广州中大《民俗》季刊1卷2期载林培庐致杨成志信中说:弟前在汕头主编《民俗周刊》(出至九十八期)、《民俗》不定期刊(一期)。《民间周刊》(出至二十期)、香港《民俗旬刊》(出至八期),上海〈国民周刊〉出至十期),均已送完”。
在北京:1、1931 年4 月1日,北京女师大研究所创办了《礼俗》半月刊,共出版9期,刊有罗绳武的《民俗学之社会史的研究》等 。2、1932年3月 7日至1933年7月2日,杨堃、江绍原在北京编《鞭策周刊》,撰写民俗学文章 ; 3、1936年 2月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恢复,《歌谣周刊》复刊,由徐芳、李素英主编,1936年4月4日至1937年6月出53期止;1936年5月16日成立“风谣学会”,由顾颉刚负责, 1936年 10月 8日至 1937年 7月 22日在南京《中央日报》出《民风周刊》共42朗,1936年11月 3日在北京《民声报》创《民俗周刊》(只出十几期),1937年6月6日在北京《晨报》办《谣俗周刊》(仅出6期),三刊由顾颉刚、方纪生主持;4、吴文藻、杨堃“七七事变”前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不少民俗学论文,杨堃所在的叫中法汉学研究所,主办过民间新年神像图书展览会、出有〈汉学》等刊物,杨堃的《灶神考》即发表在1944年9月之《汉学》所一期上;5,1942年辅仁大学创办《民俗学志》,1930年5月30日斳县娄于匡《民俗旬刊〉第3期上载6月12日周作人给他的信说“先生在甬办民俗学会,甚佳,华与江绍原君拟应北大研究所之招,亦办一同样的学会”,因周推辞不牵头,木能实现。
约1933年到1934年时,于飞、吴演等在重庆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四川分会”,在〈商务日报〉编《民俗周刊》;1943年9月30日成都创办了〈风土什志〉,1943年冬顾颉刚、娄子匡、黄芝冈、罗香林、于飞、吴演。陈锡襄、徐芳等在重庆聚会筹备组织中国民俗学会,1944年 1川 3日〈风物志杂志》发表了《纪在偷同仁两次座谈〉;1945年9月1日,四川国立礼乐馆创办《采风》月刊,共出5期:1945年10月重庆出版顾颉刚主编的《文史杂志》第 5卷第9、1O期合刊为“民俗学专号”;
1981年 4月《浙江民俗》第2期朱渭深之介绍湖州民俗学会情况说;谢麟生、费洁心组织中国民俗学会湖州分会,出过张之金《湖报》上编的《民俗周镌》(出70期)、谢麟生在《新湖声日报》编《民俗半月刊》(出4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渭深编《民俗》周刊,后由张之金接办,共出二十多期。
1935年前后黄芝冈在广西编〈谣俗周刊〉。中山文化教育馆编1936年5月至1948年8周出版有6期《民族学研究集刊》。刊有许多民俗学研究论文。
约1940年,〈贵阳日报》副刊“社会研究”专栏载有民俗学文章甚多,笔者在北京图书馆见到其第3期至第50期)约在 1942年);
1983年9月26日薛汕给我写之材料说.他1944-1945年在《柳州日报》上编辑《民风》,出了两年,“由顾颉刚 、娄子匡挂名”;1948-1950年在香港《星岛日报》办《民风》双周刊,马鉴挂名主编,实际由戴望舒与薛汕经办。
4O年代,《新西北月刊》亦刊有不少民俗学方面的文章。此时期各民俗学报刊登载神话、传说、故事比上一个时期有明显增多,发表之歌谣、谜语等民间文艺仍有,关于习俗、信仰之材料有所进步,研究论文时有所见,但总的趋势仍是材料多于研究;1932年12月28田林培庐主编之《大同日报》的《民俗旬刊》第3期上发表黄石12月28日给林培庐的信中说:“关于此有一事欲求帮忙,即弟将着手编述《中国岁时礼俗史》一书,历史材料已大致搜讨完备,唯全国各地民间现行习俗,观察为见闻所限。亟欲得各地同志之助。可否请先生代办为搜集粤东一带现行于民间之岁时节令风习节物,以及特殊之礼节,娱乐等项,或登启事于贵刊,代为征求,由先生汇齐赐寄?如蒙俞允,则感且不朽矣。关于晚近之民俗刊物,弟觉得有一通病,则关于传说故事歌谣者太多,而关于风俗信仰之材料
太少,此种现象,在学术上为畸形发达,在事实上则易启不知者对于民俗学之误会,鄙意以为主事者当于此两大类中,有适当之分配。”此时期各地民俗学组织很多,而以广州中山大学和杭州二者先后为其中心,中国民俗学运动在南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三)新兴时期( 1949年以来)
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的中国民俗学运动,本来是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俗学”却被误认为是封建迷信之物,只有民间文学、民族调查之民俗材料、岁时节目的一些文章在报刊上时有所见c
中国民俗学运动是由征集民间文艺之一的歌谣活动而发起的 1950年3月29日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它在中国民俗学运动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该会1955年4月创办了《民间文学》月刊,1982年5月创办了《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改会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8年7月创办《民俗》,三个公开刊物,还先后编辑印发了《民间文学工作通讯》、《民间文学研究动态》、《民间文学参考资料》等等内部书刊,刊载有大量的民学学运动的文章,例如 1961年至1962年《民间文学》就组织发表了一批纪念北大〈〈以歌谣〉周刊》40周年的重要文章:1961年9期常惠的〈鲁迅与歌谣二三事》,1962年1、2期魏建功的〈〈歌谣〉四十年》,3期顾颉刚的《我在民间文艺的园地里》5期杨成志的〈我国民俗学运动概况》,6期顾颉刚的〈我和歌谣》、常惠的〈回忆〈歌谣〉〉、各肇祖的〈忆〈歌谣)和民俗》、周启明的《一点回忆〉。《民间文学论坛》上,民俗学研究占有极大的比重;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烂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 1978年开始筹备恢复工作,其后通过〈民间文学工作通讯》向全国进行了广泛的民俗学宣传,聚集了民俗学队伍,为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和各地开展的民俗学活动做出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新老民俗学工作者进行了积极呼吁。1978年秋钟敬文、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联名向中国社科院递交了倡议书,1979年12期《民间文学》刊登了其〈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1978年12月30日乌丙安、刘航舵向中国社科院寄交了《重建中国民俗学的新课题〉,载中国计科院规划联络局编《情况和建议》1979年4月 20日第90期);198l年 5月15日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举办首届学术年会之机,王文宝邀请浙江的叶大兵蒋风和江苏的穆煊召开民俗学座谈会,提出了《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民俗学而努力〉的口号(又载1981年8月《民间文学工作通讯》第40 期上);
从5O年代到70 年代,可以说是我国民俗学运动新兴时期的呼吁宣传阶段, 8O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1981年8月辽宁民俗学会成立,1982年2月吉林民俗学会成立、10月浙江民俗学会成立。1983年5月真正全国性的民俗学组织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选出了以钟敬又为理事长的领导班子、通过了《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现在除了后建省级行政制的海南、重庆香港等外,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了不同规模的民俗学组织,辽宁、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民俗学活动极为活跃。1981年成立了“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1989年成立了“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中国殡葬协会”,1993年成立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等。
除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民俗》等刊物外,各地多有了自己的民俗报刊,其中以上海的《采风》、《中国民间文化》,山东的《民俗研究》、吉林的《民俗报》,黑龙江的《黑龙江民间文学》,天津的《天津民风》,福建的《海峡民风》,广东的《广东民俗》,西藏的《西藏民俗》,贵州的《南风》,云南的《山茶》,湖南的《楚风》,台湾的《民俗曲艺》等最为重要。
此时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民俗调查和搜集,最突出的成绩表现为《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民俗学理论空前加强了。中国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基础理论,民俗学辞典及各有关专题论著等都出版了。设在北京的“中国民俗学会”成为全国民俗学运动的中心,与各地有关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上一篇: 从银耳坠看百年前威海女性饰品
下一篇: 潮汕文化—民俗史话—龙砂古村史话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