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政策法律法规

在文化部指导下,河南登封、浙江三门举办丰富多彩民俗活动 冬至日开启“二十四节气”保护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冬至日,浙江三门杨家村祭冬现场。 陈兴长 摄

  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进一步做好“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工作,履行中国政府申报庄重承诺,在文化部指导下,12月21日冬至这一天,河南登封、浙江三门举行丰富多彩的冬至传统民俗活动,座谈“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元代观星台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天文台之一,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施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在观星台所在地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群众开展了“扁食宴”、测日影等民俗展示主题活动。

  当日上午10时,登封“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主题文化活动”在观星台景区启动,8支民间文艺团体进行了非遗项目展演。接近午时,10余名天文爱好者采用元代观天之法,利用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现场测日影定准冬至节令,测得观星台横梁太阳高度角是32度9分44秒,影长15.6332米,告成正午时间是北京时间12点25分28秒。中午,观星台前广场西侧美食城人头攒动,大棚高搭,支起十口大锅,扁食(饺子)下进去热气腾腾,吸引男女老少排起长队领取,“扁食宴”在这里开宴了。

  当日下午,“二十四节气”保护和传承座谈会在登封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年鉴出版社、内地和港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香港文化投资基金、北京大学以及郑州市委、市政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建言献策。

  自“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700余年历史的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祭冬活动就火了。12月20日冬至前夕,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历时3天的祭冬大典吸引上万名杨姓族人、观礼民众和媒体关注。当天鼓乐喧天,舞狮开道,祭祀仪仗队高举彩旗,取水者前往离杨氏家庙一个多小时的大龙岭龙潭举行特有的取水仪式,取回纯净长流水,花费3个小时步行轮流肩扛水回村,以备祭祀者斋戒净手之用。

  冬至日凌晨3点,一阵清脆的敲锣声响起,打破杨家村冬日的静谧。“起床嘞,祭祖喽!”随着敲锣人声声高喊,整个村子醒了过来。三时一刻,杨氏家庙内热火朝天,堂前院中整齐排列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冬的杨姓族人,大家肩披黄色绶带,气氛肃穆庄重。4点整,祭天仪式开始。主祭朝四方天地叩首,诵读祝文,众陪祭在其后随同唱念行礼,祈天仪式在礼炮的喧鸣中落幕,其后年迈的祭祀者进入家庙祭祖。拜祖结束后,还为60岁以上老年人举行敬老礼,请戏班为老人演“祝寿戏”,为老年人开“敬老宴”,发“敬老肉”。三门县有关方面负责人在杨家村召开“祭冬早餐会”,就传承、发展“三门祭冬”讨论研究。当天,除了杨家村,三门县海游镇悬渚村、上叶村与亭旁梅氏也举行了隆重的祭冬仪式。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非遗保护专家陈华文表示,“三门祭冬”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它以节气为表,以“敬畏天地、感恩祖宗、敬老爱老、扬义涵德”为核心内容,在慎终追远的传统中,完成“春祈秋报”中感恩天地祖先的礼仪,表达民众在季节转换中的文化认同。“三门祭冬”是目前所知冬至节气中文化形态保存完整、传承有序、内容丰富、意义和价值独特的非遗项目,值得好好保护传承。

  12月22日,在三门举行的“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暨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年会”上,浙江省各设区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负责人、“二十四节气”项目保护地文化主管部门和保护单位负责人与会,共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表示,“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全省各保护地要以此为契机,切实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为保护工作提供浙江经验。浙江各地文化部门将以此为契机,提高认识、强化保护,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传承弘扬。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23日第1版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篇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7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下一篇文化部举行“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发布会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