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新民晚报记者:
请问马司长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到此次组织申报材料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请问在这个工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
马盛德:
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见证了整个教科文评审各国非遗项目的工作环节、程序,这些是过去没有感受过的。国际会议的神圣感、文化多样性,世界各国都在一起感受着那种气氛,紧张的时候让你感到窒息,快乐的时候也非常快乐,迸发出你内心的火热,感受是非常深的。罗微参加过好多次这样的活动,她在这方面感受比较多,请她说说。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
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以下简称“非遗司”)委托,我中心承担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相关材料评审工作。
2014年4月8日,非遗司召集我中心及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了“农历二十四节气申报2015年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协调会议”。会议就申报工作程序、职责分工、经费保障、时间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达成共识:非遗司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我中心负责牵头组织申报材料专家论证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国农业博物馆负责申报文本的制作工作,并承担专家论证、修改及申报文本制作费用。自此,该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在我院(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中心积极组织实施“二十四节气”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同文化部非遗司、对外文化联络局(以下简称“外联局”),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天文历法、农业文化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协调各申报社区、群体,共同组成工作团队,严谨有序地推动申报材料评审进程。鉴于申报材料有明确的专业和技术要求,既要在规定字数(大部分申报表项几乎都有字数限制)、时长(申报视频要求不超过10分钟)及数量(十张申报图片)范围内,全面体现“二十四节气”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价值及存续与保护的相关情况,又要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和表述习惯,还要通俗明了,让事先不了解该遗产项目的人准确认知。因此,看似简单的申报表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逐画面精心打磨。
为争取成功申报,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中心组织评审工作团队,先后召开了十三次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议。会议秉持有利于项目成功申报和传承保护的原则,认真细致、精益求精,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报表格、图片、视频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评审工作会议往往持续三至四小时,甚至多次延续到凌晨。会后,我中心迅速总结评审工作会议精神,形成会议纪要,并据此帮助申报方修改、甚至直接执笔完善申报材料。与此同时,我中心还整理了十个申报社区、两个群体提交的大量资料,完成了申报材料相关基本信息的编制工作。在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经各方协同努力,申报材料评审工作圆满完成。2015年3月20日下午,我中心将中英文版终审稿报送文化部。
主持人:
感谢罗主任!
中国文化报记者:
我们很赞赏刚才提到的积极履约这个词,那么具体有哪些措施和思路呢?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将在文化部、农业部等部委领导下,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指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安仁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各方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如下:
(1)改善组织协调。每年组织举办2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每期受训人数约为30人,以期在5年内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培训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专门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在既有的8个社区的基础上,工作组将新发展5个传习基地,以利在不同的社区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和能力建设,彼此借鉴,相互激发,确保该遗产项目在其文化语境中实现活态传承。
(2)促进代际传承。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年龄群组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节气知识竞赛、专题征文、演讲比赛和时令故事摄影等。
(3)加强调查记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包括相关的传说、歌谣、谚语、民俗资料等)、文献资料(包括古今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化建档和保存。
(4)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每2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保护经验,促进跨学科对话,出版研究成果。
(5)举办专题展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专题展览,并在大、中、小学及相关社区巡回展出,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该项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6)强化协作机制。工作组定期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交该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报告,包括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好的做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性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统筹年度工作重点和整体保护计划的经费预算方案。
(7)推动信息共享。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官网开辟“二十四节气知识专栏”,在中国民俗学网建立“二十四节气研究专栏”;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与该遗产项目相关的其他网站建立互访链接,以扩大信息共享的人群范围,并带动新媒体对该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传播。
(8)改善实践条件。基于调研情况编制传统实践场所清单,对急需修缮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为当地社区的传承实践和文化空间共享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以上保护措施将覆盖遗产的集中区域,并在相关社区的广泛参与下实施,使传承人和实践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在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将为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施展他们的作用和创造力营造空间。中国农业博物馆将把重点放在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负责征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弘扬等工作。各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程参与前述的一系列保护活动。各相关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
主持人:
感谢王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2016年12月08日14:26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篇: 在文化部指导下,河南登封、浙江三门举办丰富多彩民俗活动 冬至日开启“二十四节气”保护
下一篇: 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2016年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