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史阳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东南亚地区民族众多、宗教多样,是世界知名的民俗博物馆,学术界公认的人类文化多样性(culture diversity) 的宝库。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益成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紧迫任务。21 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的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至今,东南亚地区共有9 项非物质文化位列其中,即越南顺化的宫廷雅乐(NhaNhac) 和西原地区的锣文化、柬埔寨的高棉皮影戏(Sbek Thom) 和皇家芭蕾剧、印尼的哇扬(Wayang) 皮影戏和格里斯( Kris) 短剑艺术、马来西亚的马克用(MakYong) 戏剧,以及菲律宾的呼德呼德史诗(Hudhud) 和达拉根史诗(Darangen) 。这些东南亚各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作,与“口头非物质遗产”这一新兴概念结合了起来,被纳入到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范畴中,在全球化、现代性的时代展现出了全新的权力话语,这大大有助于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一、新兴的文化概念:“口头非物质遗产”
“口头非物质遗产”是一个21 世纪新兴的文化概念和学术名词,可以溯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设立“世界遗产”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1972 年11 月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项目,即所谓的“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 。截止到2005 年7 月,分布在137 个国家和地区的812 处遗产已经被列入该名录。这些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3 类。然而,在各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人类还有大量无形的、依赖表演的文化形式亟待得到重视和保护。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遗产”项目之后,在2000 年建立了新项目“口头非物质遗产”, 从2001 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以推动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该项目的全称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 ,通常简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口头非物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定义为源自特定社区并以传统为根基的集体创作,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和民间的文化。这些创作是通过口头和身姿传承,在历史上经过了一个集体再创造的加工过程。它们包括口头传统、习俗、语言、音乐、舞蹈、仪式、节庆、传统医药、厨艺以及各种与物质文化(如工具) 、地方特产相联系的特殊技艺”。①
在2001 年的首届评选中,世界上共有19 项口头非物质遗产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亚洲地区共有6 项,即中国的昆曲、印度的鸠提耶耽梵剧、乌兹别克斯坦博恩逊的文化空间、日本的能乐和狂言、韩国的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菲律宾伊富高族的呼德呼德口头传统。东南亚地区是世界知名的宗教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该地区异常丰富的民俗文化理应入选。
在首届评选中,呼德呼德作为菲律宾山地民族活形态史诗的杰出作品,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唯一代表。此后在2003 年和2005 年的两次评选中,东南亚地区又各有4 项入选。至此,东南亚地区共有9 项入选,在全世界的90 项代表作中占了不小的比重。
二、“口头非物质遗产”的话语内涵
今天,“口头非物质遗产”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成为了广泛流行的新名词,其直接原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设置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根本原因还是全球化时代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府、民间、学术界对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复兴。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多层面冲击,产生了种种反应,体现了当今世界文化领域中的话语权和民族主义问题。众所周知,全球化进程中包含了文化全球化的内容,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以“现代性”的外衣走向全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受到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冲击,在文化领域也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就暗示着,“现代社会”是与“传统社会”相对立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以西方现代社会为标准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全球化”便意味着“西方化”,西方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以走向全球,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提倡弘扬民族性、传统性的民俗文化,而非一味接受外来的、西方式的现代文化。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各国普遍把它作为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基石,提倡它也成为了一种民族主义的诉求。在国际上,肯定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演变成了保护全人类的文化多样性,这已成为众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共识,不少国际组织都积极高举“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从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工作,联合国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这一浪潮的一部分。
实际上,“口头非物质遗产”这一概念涵盖的内容大致正是现代民俗学意义上的“民俗”(folklore)所包含的内容,也是现代民俗学自诞生以来始终关注、广泛研究的对象。乍一看,“口头非物质遗产”这个新名词似乎并无新意,基本上就等同于“民俗文化”这个传统概念;然而,这一新兴概念所伴随的话语却能令人耳目一新。[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篇: [梁锺承]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
下一篇: [林和生]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