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熊威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当“认奘不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形成后,德昂族对于死亡的理解、认知和实践都与奘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南传佛教信仰中,功德观念十分重要。南传佛教基本教义是“以‘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为根本理论,用缘起说论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主张修善积德,断灭烦恼,证悟涅架,从而实现个人解脱”。只有不断积累功德,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在德昂族奘房里面,功德的观念通过佛像体现得更为明显。除了正中间的释伽牟尼之外,两侧分别有两尊佛像。释伽牟尼左侧的女佛叫做Nan Wa Song DeRui(德昂话,以下不再一一说明),其头发类似于接水的水管。平时宗教活动结束之前,都会举行滴水仪式,滴水就滴在Nan Wa song Derui的头发上,由她负责存储,所有的滴水都是存储功德。而释伽牟尼右侧的男神叫做Zhao Pan Gan,他一手拿着纸。一手拿着笔,负责将功德记录下来,根据功德类型和大小来决定死后世界的分配。在人死后,由Zhao Pan Gan查阅功德记录,决定死者亡魂的道路。
因此,功德不仅是个人修行的标志,而且也是决定死后归属的依据。按照南传佛教的观念,人死后有三条道路:一是上天的道路,指死者的灵魂进入极乐世界。而上天的道路内部又分为四个层级,德昂话分别叫做Meng En、Meng Kam、Meng Ksen、Lai Jin Sen;二是人间的路,指死者的灵魂会重新投胎转世,回到人间生活,德昂话叫做Meng Kun;三是地狱的路,指死者的灵魂进入带有惩罚性质的地狱,德昂话叫做Ai Lai。
那么如何积累功德呢?这就需要参加各种赕佛活动。赕佛一般分成日常赕佛和节日赕佛。日常赕佛是指平日里面的供奉,主要是指负责奘房里面佛爷的日常起居饮食,当然也包括各种符合南传佛教教义的行善举动。节日赕佛是在重要的节日拜佛、供佛以及做其他施舍活动,一般包括泼水节、进洼、出洼、供黄单、烧白材、做摆等节日活动。这些是生前积累功德的方式,死后就需要依靠亲人帮忙做摆来积累功德。有种专门为死去的亲人做的摆,德昂话叫做Lu Zuo M(德昂话),在村寨内十分常见。做摆是村寨内的大事,村寨各家各户以及周围村寨都会前来参加。德昂族十分看重给家里死去的亲人做摆,做摆不仅是帮助死去的亲人获取功德,自己也能在做摆中受益。做摆内容主要是准备赕佛的物品,然后捐献给奘房。做摆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一天,多则七天,根据家庭经济实力而定。总之,每家每户都会给死去的亲人做Lu Zuo M,以帮助死者积累功德,早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除了做摆以外,还可以在出洼的时候祭奠死去的亲人,帮助他们积累功德。而且,祭奠死者是出洼的重要内容。在出洼前几天,家里人提前准备好拜佛的米花、小彩旗、鲜花等拜佛物品,同时还要准备好饭菜和水果,至少28样,每种食物单独放着小碟里面,在出洼当天拿到奘房拜佛,仪式结束后倒在奘房四周的树木和竹林旁边,希望佛祖能将食物带给自己家的死去的亲人。另外,在出洼拜佛的时候,也会特地为死者举行滴水仪式,希望帮助他们在彼岸世界积累功德,能够进入极乐世界。除了出洼以外,还有供饭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是专门祭祀死去亲人的节日。在第一天,将自己家死去亲人的名单报给佛爷,佛爷在晚上念经,通知死者第二天回来领取祭品。到了第二天早上,各家各户准备祭品来到奘房,佛爷主持念经仪式,仪式流程与出洼祭祀类似。
可以看出,德昂族“认奘不认坟”的丧葬习俗与南传佛教的密切关系。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忽略此习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存资源、民族关系的联系。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德昂族一直受到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的欺压,需要承担大量的赋税和徭役。夹杂在傣族、景颇族等强势民族中间,德昂族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德昂族聚居区一般位于半山腰,可耕作土地有限,而且水田较少,大多是山地和林地。在此背景下,如果采用立碑的丧葬文化,无疑会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封闭,生存环境艰难,既有的生存资源十分有限,如果在丧葬活动中耗费大量的财富,无疑会给德昂族生活造成比较大的社会负担。
三、“认奘又认坟”
近10多年来,德昂族称之为献坟的习俗兴起,坟地成为和奘房一样重要的丧葬空间,传统时期以奘房为中心的一元主导模式开始向奘房和坟地为核心的二元并重模式转化,“认奘又认坟”已经逐渐成为德昂族主流丧葬观念。
现在,除了按照传统习俗去奘房祭祀亲人外,德昂族也开始重视在坟地祭祀死去的亲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死去的亲人坟墓立碑,和以往起土堆不一样,现在的坟墓都是水泥浇灌,坟墓的形制和格局与汉族坟墓无异。在死者去世一年左右,家里人就会为死者立碑。一般来说,给死者立碑的同时也会做摆,二者同时举行。墓碑碑文采取汉族丧葬文化的行文风格,详细记载死者生卒年以及直系亲属名字。现在比较讲究的家庭,还会在坟墓前方放两个水泥狮子,在坟墓四周修建围墙。另一方面在清明节的时候举行献坟仪式。如果家里有条件,可以请村寨仪式专家Da DeRui去坟地上帮忙念经,祈求佛祖保佑死去的亲人。当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家里去坟墓祭拜。特别是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后,很多在附近打工的人会回到家里祭祀死去的亲人。献坟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汉族祭祀死者的传统,在街子上购买纸钱、甲马以及纸扎的房屋、手机、汽车等装饰品,在祭奠完成后焚烧掉,并且燃放鞭炮,希望佛祖能够将这些祭祀物品带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二是延续德昂族祭奠传统,准备一些饭菜和水果,用小碟子装着带到坟地,以及小彩旗、米饭等物品,同时举行滴水仪式,希望能够为死去的亲人积累功德。
最近几年,德昂族看到周围汉族在春节前夕祭祀死去的亲人,他们开始慢慢吸收此风俗,成为除清明节外另一个祭祀亲人的时间节点。在每年大年三十前后,德昂族带着祭祀物品去坟地上祭拜死去的亲人。同时,也会在自己家的佛堂前拜佛,希望佛祖能够保佑自己家死去的亲人。
因此,“认奘又认坟”丧葬习俗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吸收汉族丧葬文化传统,献坟内容逐渐丰富,形成一种传统与现代杂糅的丧葬文化。大致来说,“认奘又认坟”丧葬文化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影响因素:
首先,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扶贫项目进入,再加之外出务工的兴起,出冬瓜老寨逐渐富裕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献坟习俗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刚开始兴起立碑的时候,墓地相对比较简单,核心内容就是立碑,墓地整体占地面积并不算大。而近几年来,德昂族村寨坟墓越修越漂亮、越修越气派,尤其是最近几年新修的墓地,不仅占地面积增加,而且装饰内容繁多。更有甚者,现在开始流行修建“活人墓”,提前准备自己的墓地。在2016年,村寨内一户人家同时为家里3位去世的亲人立碑并做摆,共花了6万多块钱。如果此笔开销放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志强】
上一篇: [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
下一篇: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