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



作者:祁庆富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在民俗文化中形成的寓意幸福美好的动物、植物,也都成为各民族喜爱的吉祥物。鸣声悦耳动听的百灵鸟是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族吉祥物。象征和平自由的白鸽是俄罗斯族吉祥物。乌孜别克族以白斑鸠象征喜事临门。壮族以成双成对的斑鸠象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善舞的白鹇是哈尼族最喜爱的吉祥物。土家族以歌声婉转的阳雀为吉祥之鸟,用做织绵主体纹样,象征春天,寄托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少数民族特有的吉祥物的象征意义具有原始性、朴实性和生活性,表现出各民族的自身的传统价值观,见不到汉族吉祥物所蕴含的厚禄高官、富贵荣华、传宗接代的儒家观念。少数民族吉祥物展现的主题主要有:(一)怀念祖先,祈求平安、丰年;(二)祝福爱情忠贞、自由、幸福、美满;(三)赞美勤劳、勇敢、坚毅、强大;(四)祈盼喜庆、如意。少数民族吉祥物表现出各民族人民在困苦的自然条件和艰难的社会条件下顽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
 
三、关于少数民族吉祥物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织绣、印染、绘画、剪纸、雕刻、漆器、服饰等手工艺品纹样包含着许多吉祥图案。目前已出版了许多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图集,大多是从民俗、民间艺术、民族文物角度展开。至今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吉祥物和吉祥图案的著述问世,涉及吉祥物的论文也是十分罕见。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研究的空白亟待弥补,这是民族学必须进行研究的一大课题。
1992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各民族代表向大会敬献本民族吉祥物,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第一次登场亮相。这些吉祥物,既属于传统吉祥物,又具有现代吉祥物的特点。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杂志于1992年第4期上刊登李若兰《光耀九州的奇葩——56个民族吉祥物艺术风采简介》,是论述56个民族吉祥物的唯一一篇文章。文章大体把这些吉祥物归结为本族崇敬或珍爱的动物、起重要作用的乐器、本族服饰或精致的装饰品所反映的吉祥之物、反映本族特殊习俗的器物或用以表达友谊或爱情的信物。
在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型活动中展现吉祥物是一个创举,对于弘扬各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民族团结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这种代表一个民族象征形象的吉祥物我们可以称为“民族代表性吉祥物”或“典型象征吉祥物”。这种吉祥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又要为某一民族全体成员所认同。从第三届艺术节所献吉祥物来看,大多数民族的吉祥物符合这些条件,但也有一部分民族的吉祥物的选择是否合适,还值得进一步认真讨论研究。第一,有些器物本身是不是吉祥物还需要研究,例如达斡尔族的曲棍球、傈僳族的弩、保安族的保安刀、毛南族的花竹帽,这些喜爱物、必需物、信物、礼物是否也是吉祥物,很难一下子确认,有些物品是吉祥图案的载体,如彝族漆器、独龙毯、东巴挂毯等。土家族的阳雀织锦,织锦是载体,阳雀才是吉祥物。东巴挂毯也是载体,上面的图案才是吉祥物组成的纹图。但“独龙毯”上,条纹简单,并不是由吉祥物组成的图案,这种独龙毯在独龙族中被赋予吉祥寓意,也可以视为器物性吉祥物。因而具体分析各种器物是吉祥物还是载体,还有许多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第二,有些民族的吉祥物是否是本民族最具典型象征义的代表性吉祥物,也是值得商榷。例如朝鲜族除长鼓外,还有许多为本族人民喜爱的吉祥物,如金鸡、白鹤、老虎等等。朝鲜族还有凝聚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十长生”吉祥纹样,独具特色。究竟哪一种做为本族代表性吉祥物更好,需要进一步探究。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推出的少数民族吉祥物,已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产生了重大影响。少数民族吉祥物和吉祥图案的研究,开始引起学术界的瞩目。
研究少数民族吉祥物,必须借鉴国内外各种文化理论,如符号学、传通学以及象征文化、比较文化理论等,同时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吉祥文化理论。
少数民族吉祥物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意识、地理环境、民间文学、民间歌舞、工艺美术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才能把吉祥物研究引向深入。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吉祥物和吉祥图案资料,是开展少数民族吉祥文化研究的前提。深入少数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去,进行系统的、专题的调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不是少数人在短时间里可以完成的,应当制定规划,通力协作,把每个民族的吉祥物资料经过整理、研究,再进行综合比较,才把把每一个少数民族吉祥物的宝库都真正打开。
少数民族吉祥物研究大有可为,必将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吉祥物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乔继堂.中国吉祥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2]王树春.中国吉祥图案集成[Z].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阿兆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4]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闫海清.十二属在人间[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7]冀安.《生肖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8]王永强,史卫民,谢建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Z].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9]刘锡诚,王文安.中国象征辞典[Z].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外文出版社,1994年.
[12]安王康.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王君平.四川少数民族服饰艺术[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15](清)赵翼.陔余丛考[Z].瓯北全集[Z].清乾隆嘉庆间刊本.
(本文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04期,第40~4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陈春声]超越族群的客家研究

下一篇[刘辉豪]云南民间故事的生态源流与文化底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