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廖杨]港澳台的妈祖文化述论



作者:廖杨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内容提要: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流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宣扬有关。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方面。
关键词:香港;澳门;台湾;汉族;民间文化;妈祖信仰

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一般称之为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港澳台由于其特殊条件而形成的妈祖文化,既与中国民间信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具有它们自己的文化特点。本文试对港澳台妈祖文化的概况、成因、特点及其意义略作概述,借以抛砖引玉,进一步加深对港澳台汉族民间文化的探讨和研究。
 
一、港澳台的妈祖信仰概况
 
港澳台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港澳台的民间文化与大陆的民间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的结果表明,香港的史前文化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从港九离岛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以及摩崖石刻,显示了古百越民族的原始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文化的密切联系;李郑屋村的汉墓和屯门山的杯渡驻锡遗存,尤其是宋代邓符协卜居锦田,创办力瀛书斋的史迹,表明两千年来中原华夏文化在港九的传承和影响”。(注:杨奇主编:《香港概论》(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有关香港的史前考古文化及其族属, 可参阅邹云涛等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第228—232页。)香港九龙被英强占以前为广州府属沿海之地,那里的民间文化与岭南民间文化基本相同,保留着妈祖祀拜的传统。宋咸淳年间,香港地区始建天后祠庙,清末时已有庙宇60多处,其中一半以上敬天后。(注:李露露:《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25页。 )至本世纪80年代末,全港妈祖信仰者多达25万人,这大概与香港对捕鱼和海上贸易的依赖有关。“天后如此受香港人的尊敬,因为香港是海岛,是渔村,海航路的风云变幻,行船捕鱼的危难险阻,据说都是靠海上保护神天后娘而得以安然通过的。”(注:陈可昆:《风物漫话》(下),香港风情丛书,海天出版社,1996年,第6页。)现今香港的天后庙不下24间, 主要分布在佛堂门、鲤鱼门、香港仔、铜锣湾、筲箕湾、油麻地、赤柱、长洲、坪洲等沿海地方,其中以佛堂门大庙湾一间最负盛名。其次是始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的赤湾天后庙。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都会有成千上万的香港善信前往朝拜。元朗十八乡的天后庙每年还举办大规模的会景巡游活动。现今港九几十座天后庙的香火依然鼎盛,不仅反映了历史上的港九为海隅渔村的特性,同时亦反映了港人信奉妈祖的社会现实。
澳门历史上隶属于珠江三角洲滨海县邑香山县。据康熙、道光、光绪各朝《香山县志》和民国《香山县续志》所载,明清两代的香山境内至少有10座妈祖庙。1553年葡人到澳之前,澳门就已建有妈阁庙。相传澳门西文称Macau或Macao即因妈阁庙得名。据粗略统计,澳门自明以降共有8处天后庙,其历史多在500年左右。(注:关于澳门妈祖庙最早建立的时间,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参见李鹏翥:《澳门古今》,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澳门星光出版社,1986年,第20—21页。);有的则认为比此更早,即在福建漳州人到达澳门之初(1458年)(参见徐晓望:《福建人与澳门妈祖文化渊源》,《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澳门的妈祖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弱化,相反却有增长的势头。“如今妈阁文化在澳门已是根深叶茂,连非渔民的澳门人,每逢节日,都要来妈阁庙拜神求福。”(注:魏美昌:《澳门纵谈》,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年,第155页。)
妈祖亦是台湾汉族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湾县志关于妈祖的记载有四条:一为大妈祖庙,即宁靖王故宫改建的妈祖庙;二是小妈祖庙,建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间,位于西定坊水仔尾;三为鹿耳门妈祖庙,建于康熙五十八年,前殿祀妈祖,后殿祀观音;四是彭湖的妈祖庙,那时这一地区各港口几乎都建有妈祖庙。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五十年以后的台湾妈祖庙多分布在水路要道,尤其是在各个港口比较普遍。日据时代,尽管日本统治者对宗教信仰控制较严,但妈祖信仰早已深入民间。50年代以后,妈祖信仰在台湾各乡镇中持续发展。据1988年统计,当年全世界有妈祖庙上千座,台湾有800多座,其中仅台南一地就有116座。从台湾妈祖庙的布点来看,由南向北中心点分别为台南市的天后宫、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彰北市的南瑶宫、台中县的大甲镇澜宫等,构成了一条妈祖信仰的中心线。从妈祖信仰在台湾的发展历史来看,台湾民众中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祭奉仪式也愈来愈繁杂;妈祖庙的规模不一,从民间信仰的小寺小庙到颇为壮观的宫院,均带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台湾妈祖被誉为“天上圣母”,又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或“东方的维纳斯”。台湾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主要有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天后祠、安澜厅、双慈亭、纷丽殿等名称,又因各地祭奉的妈祖像来自大陆的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称谓。例如,来自湄州的称“湄州妈”,来自泉州的称“温陵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台湾妈祖信仰热潮在清代福建移民大量入台后就逐渐形成,此后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仅台湾大甲一地的进香团便从数十人发展到50000人。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指出,妈祖信仰随闽粤汉族迁移入台后,“以若干源始的庙宇为中心形成很多信仰圈与祭祀圈,并且因而盛行进香、割香的仪式活动,至今仍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现象。”(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6、 295、296、144、145、15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下一篇[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