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柳叶]悲情拉花



作者:柳叶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四

  提到井陉拉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石家庄市舞协原主席、纪念石家庄解放60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片《60年60人》之一的杨晓泉老师。经过多方打听,笔者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老艺术家,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满脸的灿烂笑容。 当老人得知我是因拉花而来时,显得更加热情,从屋里拿出一本超厚的《世界舞蹈大辞典》。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看到了记载拉花的那一页,是杨老师所写。

  杨晓泉告诉我,他是土生土长的正宗的东南正村人,爷爷父亲都是扭拉花的,10岁开始学艺,最难忘的是他和武新全等6人表演的“****同春”进入北京,并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就蹲在周总理的前面,总理问他:“叫什么?哪来的”?他一一作答,而后问总理:“毛主席怎么没来”?总理说:“毛主席很忙,我代表毛主席跟你们见见面。”就在总理与他握手时,他看见总理的中指上还有墨水的痕迹,说明总理的工作非常繁忙,真是日理万机。可惜的是,这珍贵的镜头留念,在文革中都被破坏了,这给井陉拉花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对拉花我是个门外汉,但又很好奇。

  “杨老师您说拉花真的是逃荒路上扭出来的吗?”

  “是呀,我爷爷那个年代,遍地逃荒人,在艰难的山路中,人们边走边扭,以此为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舞蹈动作像登山的原因。还有一点可以证明他的真实性,传统的拉花是由6个人来扮演的,有老人、有夫妻、有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的逃难景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拉花看上去,总给人一种沉重感的原因。”

  “那拉花是秧歌吗?”

  “不是,秧歌要双脚离地跳起来,可拉花必须扭起来,要不怎么说是扭拉花呢。”

  说着老人从沙发上起身,表演给我看,我顿时惊呆了!杨老师身轻如云,一扭起来那春风得意的样子,实在让人无法和他的年龄连在一起。

  问及老人对拉花的前景如何看待时,老人沉思了一会儿。

  “拉花不是一个人的,他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我扭了50多年,全家4代人扭拉花,真有割舍不断的情感。拉花本应该比现在更好,可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理想中的辉煌。拉花是我们石家庄的一张名片,在井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应该发扬光大,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让拉花传承下去……”

  听着老人的话,我的心中肃然起敬。为了拉花,这些老艺人老艺术家,真正做到了忘名忘利忘我,有这样的领路人,有这样一支具有超凡精神的拉花队伍,这朵从苦难中历练出来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常开不败。

  井陉矿区文化局刘局长约我去参加井陉每年一度最热闹的连庄会,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民间盛景。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也就是元宵节前后,喜欢拉花的朋友,都聚到一起放杆火,吃百家饭,走流水席,到时最有特点的节目,都聚到了这里进行表演,走街串巷,每个人都尽兴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一定多叫一些喜欢拉花的朋友,体会那火爆热烈的场面带来的特殊的精神享受。吃吃井陉的百家饭,体味一下井陉人民的真诚与豪爽。据说这种连庄会,在井陉年年如此,岁岁相似。

  石家庄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片热土,而井陉拉花根植于民间土壤,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多保护一些,留给我们后代的就多一些,留给世界的就多一些。

(《文史精华》2008年第2期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冯百跃]傣族的“泼水节”与象脚鼓舞

下一篇[覃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