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罗安平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 地方感:俄亥俄州立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的田野调查
俄亥俄州立大学位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属于南部阿帕拉契亚区域。该校的民俗研究中心记录与研究区域民俗文化,力图以地方性知识参与到广泛的人类事务中。“俄亥俄阿帕拉契亚地方建设调查”便是其主要项目,旨在以持续不断的实地定点调查与档案记录,反映变迁时代中人们的地方感及其身分认同。
当下民俗学正朝向“实践民俗学”转换与重构。诚如刘铁梁所强调,实践的民俗学,必然使研究方式由传统的实证式民俗志向交流式民俗志转变,注重研究者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践。而俄亥俄州立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的调查可以说是这一转向的实践案例。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质性研究即田野参与观察、访谈与交流等,听取当地人声音,关注其多层面的情感与态度,从中探析社会生态系统肌理。具体而言,民俗中心的研究项目依托于课程,由课堂理论学习与田野实地调查两大部分组成,建立长期档案库。课堂理论包括民族志、地方感、地方建设等。实地田野调查大致分为几种形式:团体焦点访谈、田野点多层面认知与小分队的“服务-学习”项目等。
第一,团体焦点访谈。民俗中心的老师和学生会定期组织赛欧托县当地居民进行团体访谈。以笔者在2018年1月参与的一次访谈为例,当时大约有八十余名当地居民受邀相聚交谈,氛围犹如圆桌茶话会。在诸多环节中,其中一项是要求参与者在分发的卡片上,正反两方各自写下三个词,表达喜欢与不喜欢当地的理由,然后由每桌安插的民俗学专业的学生引导大家围绕这些词展开讨论,尤其是激发大家讲出具体故事与经历。汇集起来的词大概有:积极因素如自然环境、邻居关系、家庭价值观等,消极因素如工作机会少、毒品以及犯罪问题。了解大致态度后,调查者也请大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如“你认为哪些方法可以使社区纽带得以加强?”有人就此对社区媒体、社交媒介、学校、教堂、公共展览等贡献想法。民俗中心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为下一步举办社区公共展览提供素材与主题。
第二,田野点多层面认知。由于赛欧托县距俄亥俄州立大学仅一个半小时车程,所以便于团队经常往来参加各种活动,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当地。笔者参与的活动大致有:去当地学校与地方学者座谈,了解其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与研究心得;去教堂观摩礼拜仪式并随机采访;受邀去农场主家晚餐,了解其有机食品生产与销售状况;参观当地居民的牲畜与林地,了解其社区观念;观赏当地学生舞台剧表演;以及由当地人带领登山远眺整个县城等。在观察体验中,带队老师尤其强调大家留意日常生活与景观细节,比如在县城中心的一个公园里,让大家观察两河汇合处的景观,观察一座座房屋的新旧、路边广告与标语、商店的种类与营业状况等等,记录分析其中的含义与关联,感受其历史与当下的存在状态。
第三,“服务-学习”田野合作项目(Service-learning Projects)。这是调查地方感这一项目的重要构成部份,师生驻扎在田野点连续十天以上,“服务-学习”的意思即:在特定的服务式学习项目中,与社区合作人一起密切工作。在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中,“社区合作人”一直是田野作业最重要的依赖对象,只是合作的含义与方法随时代演变。如果说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主要依赖田野报道人提供讯息,当代应用民族志则强调与合作人一起工作,共同设计并开展特定项目,服务于应用行动。在本次田野调研中,学生被分为不同项目组,每天跟随本组的社区合作人,在协助服务工作中进行学习:跟随护林员去林中巡山,体验当地人的环境感知;协助农场主整理其两代人的农场日记,了解农场经济的社会变迁;帮助修复老诗人的凸版印刷机,理解老年一代的地方情感与文化记忆;协助管理一场青少年文艺演出,了解艺术作为内生力量在地方感形成中的作用。田野团队每天记不少于两页的田野笔记,按规定进行摄影摄像,每组录制不少于一小时的结构性访谈,在民俗中心网页上发布项目介绍,以及在社区内进行汇报展览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篇: [江帆]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