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传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对策
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8]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深入探究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伴随人类一直在发展演变的,是最能代表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保护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实现民族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以更加专业、全面的视角去准确地保护它、传承它。
虽然现今汉族八大菜系为人们熟知并占据广大市场,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研究,但55个少数民族饮食同样具有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在对少数民族饮食进行探索之初要以全方面的视角来研究,而不是只着重于饮食忽视文化,将饮食文化庸俗化。从民族饮食文化的物质性来说,饮食所用食材基本来源于当地,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理需求的不同,各民族选用食材、烹调方法不尽相同,从这一侧面可知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饮食结构有无变化,因何而变化,当时的生产水平如何等等。这需要具有相关田野调查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掌握第一手资料。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性来看,涉及对人们因饮食而产生的礼仪、饮食习惯、相关祭拜仪式等,这可以由政府引导相关文化部门,针对以上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以书籍、文章为载体,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探析,这是对民族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也是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经过对民族饮食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可更好地把握民族特点,这是发展前的必要工作,是把民族饮食文化从文化产业的附属品,提升至主导位置的保障,如《蒙古民族文物图鉴:蒙古民族饮食文化》主要介绍了蒙古族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的渊源等,其初衷就是想将草原游牧文化得以传承,得到保护,继续发挥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
(二)搜集整理饮食文化资料,完善储蓄民族文化的信息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可持续传承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搜集整理,需要政府及民间从事文化保护的有关组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有关饮食文化产生的背景、民族风俗,相关民间故事、神话等进行详实记录,完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料。学者、专家再从专业学术角度对这种文化进行研究、调查、讨论,形成可供传承的理论基础。
在具备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进行长久的传承发展。在我国,饮食类“申遗”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需要政府作为主导,组织餐饮协会、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组织、高校学者及民间组织共同讨论商定,形成一个较为妥帖的方案,对饮食类“非遗”进行评判和认定,以申报国家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饮食文化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案例,如2008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摩洛哥等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地中海饮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申报成功。地中海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种植、加工烹饪等方面及进食所涉及的仪式、知识、传统等内容。从科学角度也被证实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饮食,因此地中海饮食文化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在之后地中海饮食也会得到专业保护,不会随着快餐文化冲击而淡出时代舞台。在申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遗产时,应该先加强少数民族本身对于自身饮食文化的重视,这才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
(三)以多种方式扩宽民族饮食文化交流渠道,重现原生态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19]互联网时代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文化也在时刻进行碰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要想在文化全球化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勇敢地踏入文化交流的潮流之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如国家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可增加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外国友人在亲身制作、语言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民族饮食对民族文化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不仅很受欢迎、操作性强,还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大众传媒与人们生活无缝衔接,它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也是革命性的转变。民族饮食文化通过电视、电脑、手机,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走入更多人的视线,转变了之前因地域而使信息难以流通的困境。大众传媒以更具有吸引民众的魅力,将民族饮食文化以影像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播,是现代保护民族饮食文化的绝佳方式。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现代传媒成功结合的例子莫过于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系列。这部纪录片涉及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的饮食习惯,通过食物来传达人们生活中的伦理观念、仪式活动等文化,并在之后获得了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奖,是一部很值得借鉴的、了解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作。江西卫视《非遗美食》节目将我国各地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介绍饮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匠心技艺,突显饮食文化中活态的精神文化。这些纪录片都是大众传媒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例,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的一个借鉴。
(四)加大人才培养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文化是由历史、人文环境和所处时期的人类共同作用形成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是一样,它涉及面广,形成时期长。从表面看也许只是餐桌上简单的几道菜,但背后却蕴含着一个民族悠久的价值观、道德观、宇宙观及他们独一无二的民族记忆。因此对于它的保护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在完善人才建设的基础上,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保护的过程中,首先应以培养该少数民族人才为切入点,他们较其他人来说更为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及文化。因此,在建立培养民族饮食文化人才过程中,也应该着力倡导本民族有知识的青年积极参与,以民族人才建设带动民族文化发展。积极进行人才培养计划,整合一套完善的培训形式,以科学的规划管理,灵活的选拔模式,让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发挥光和热。从长久来看,民族饮食文化的人才建设计划,不仅能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带动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更是一项可持续的文化保护模式,在对本民族饮食文化保护策划过程中能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以更为全面、更原生态的方式,为人们呈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魅力。在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中,针对在旅游业中民族饮食文化的变异、扭曲,可由当地民族人才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好少数民族本地的文化、自然资源,带游客深入饮食文化诞生之地,在品尝当地纯正美味时,感受民族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以瑶族为例,瑶族为山地民族,广西谚语说:“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朝。”瑶族一直深居山林,在铁器产生后,瑶族由采集狩猎转为以刀耕火种的农业谋生。在瑶族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当地少数民族骨干可利用当地独有的地理资源,将其整合为旅游环节的一部分。如在游客观光中加入山林采集活动,让游客在采集山林中菌类、野菜等过程中了解到瑶族作为山地民族的历史文化;还可依据瑶族因山林寒冷潮湿,故有饮酒、喝油茶驱寒的爱好,让游客参与制作或品尝瑶族特有的糯米酒和油茶等,在当地民族人才针对民族饮食文化和娱乐相辅相成的活动中,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以被了解,认知。
(五)突出发展少数民族饮食特色,促进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指出:“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起来,更要突出本民族特色,发挥民族饮食文化的优势,着力以适合自己民族的方式进行发展。
在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不断,同时也在冲击着人们的思维观念,这时如果想要合理地可持续地发展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首先要对该民族文化的特点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突出民族特色,以建立一个适合该民族文化需求的开放有序的文化模式,形成文化产业链。因此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等为辅助,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的优势资源充分挖掘,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走向产业化,是必要的前期工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得到相对完整的保护和认定后,可以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传媒、影视业相互辅助发展,推进民族文化在各个领域中作为坚实的基础充实产业内涵,发挥无限可能,并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最有发展性的旅游业、影视等产业,作为推广民族文化的主导产业,集中资源建设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基地,形成稳定发展模式。前期可由政府扶持建设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园区、贸易市场。关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产业点在全国已有成功范例,如藏族、新疆哈萨克族都有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会,其将文化、艺术、饮食、娱乐等融为一体,还有相关特色文化产品的展览和销售,将经济效益和文化发展相结合。还可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另外对于盛产葡萄的新疆地区,如新疆葡萄沟,可以借鉴法国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法国葡萄酒旅游业有一整套的活动模式,其中包括农业方面如葡萄种植,工业方面如葡萄酒的酿造,服务业方面则为葡萄酒的品鉴及销售。还为游客提供实地的体验,如游客可到葡萄园观光、采摘,以及后续参与葡萄酒的制作学习,参观葡萄酒博物馆等,在丰富游客体验内容的同时,还让游客感受到了葡萄酒文化及法国生活的魅力。这种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并不局限于以美食为主导的经济开发,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这才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结语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在因素(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出现了饮食文化庸俗化、民族饮食文化大众化、文化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在认识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把握住民族文化的“根”,根据具体问题探寻解决对策,将民族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带动民族区域发展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本文发表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