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苗族鼓藏节里的斗牛文化



作者:邰再学 中国民间故事网


  从剑河县城出发,经岑松集镇,至六府村,有一块洼地叫“弯窝鼓藏堂”。这里是周边苗族人民铭记先祖、传承民俗、过“鼓藏节”的庄重之地。“鼓藏节”是苗族人民展示信仰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歌舞文化的重要节日。

  “弯窝鼓藏堂”每一届的鼓藏节,各鼓社要先推选产生一名“鼓主”,随后各村的各房族也选出本房族的“牛主”,同时还选出宰牛祭祖的“抬杠手”和“宰牛手”。鼓主、牛主等鼓社组织人员,在届内没有任何私权,也没有任何报酬,他们是鼓社人的榜样,农事由他们带头,鼓社活动由他们主持,他们得到的就是一份为人楷模的荣耀和一对供奉于房屋中柱的牛角。

  新一届鼓主组织的第一项鼓社活动是“起鼓”。因为上届鼓主届满后,各鼓社所有村寨都禁吹芦笙和禁跳芦笙舞,要由新一届的鼓主来换购新芦笙和起跳芦笙舞。起鼓是鼓藏节的正式开始,各家各户邀四方亲朋来吃祭祖肉、跳芦笙舞、对苗族民歌,闹寨三天三夜。

  起鼓活动结束后,各鼓社鼓主就带头召集房族成员集资购买牯藏牛,然后再去催促其他牛主购买。

  牯藏牛关乎全房族人的荣耀,不仅要英勇善战,更要能给族人带来吉祥平安。所以购牛择牛是非常慎重的事,各房族都有自己祖传的一套择牛经验:总观牛之体型,看身的长短及腰的线条;明察牛身细节,辨旋涡析牛角,识牛齿别牛眼,观皮毛察脚趾。各房族牯藏牛的挑选都得牛主、抬杠手、宰牛手三人以上中意才能购买。

  人们对牯藏牛是以万分虔诚之心来照料,牯藏牛不允许放养,每个房族都用新木料在牛主家附近修建牢固的新圈来圈养,全房族一天一户轮流饲养,精心伺候。

  各房族的牯藏牛基本购齐,就相聚“弯窝鼓藏堂”斗牛了。

  芦笙飞歌齐欢庆

  斗牛先要选个好日子。由几个鼓主商定,一般都选子日或午日,再通知各牛主拉牛到弯窝鼓藏堂相聚。斗牛当日,家家户户都在辰时前盛好酒肉、备齐衣物,各房族的男女老少自成一支队伍,牯藏牛和芦笙队在前,挑行李带小孩的在后,笙歌不断,吆喝不断,浩浩荡荡向“弯窝鼓藏堂”进发。

  一个房族一支队伍,几个鼓社的四五十支队伍,分别从不同村寨出发,各路都是歌声笙声,赶着趟儿向鼓藏堂会集,犹如部队会师。队伍到齐,先祭先祖,各鼓主聚鼓藏堂中央,摆刀头倒米酒,焚香化纸,拉牛游堂,相互敬酒,祷告先祖,祈祷平安。

  祭祖仪式完毕,斗牛开始了。

  斗牛的第一架是鼓主牛对鼓主牛,斗的时间不长,两三分钟就拉脚了,只是为开个好头,求个和谐平安。

  鼓主牛斗完,就集中各房族的牛主和房族代表一起,商议下面谁与谁的牛对斗。商议好了,四五十部芦笙同时奏起,响彻天穹,千万观众吆喝不断,震荡山岗。一架接着一架打,每一架都有不同的看点,有勇猛直碰的,有抠翻倒地的,有暗中偷袭的,有互探功夫的,有相互追赶的……架架出精彩,架架撼人心。

  其间,松树林里,大枫树下,一曲曲高亢的苗族飞歌传来,那是苗族小伙用歌召唤他们的情妹去恋爱。树林里,几对情侣手牵着手,以歌诉情,悠悠歌声,声声缠绕,情深深意切切,情到深处赠信物。

  未时末,斗牛完毕,各牛主牵牛游鼓藏堂。这时各家各户的远方亲朋好友都来贺牛,每位亲友的礼物是一对筛子大的糍粑、一只绿头肥鸭、一壶米酒、一匹绸缎,挂得牛角牛背满身是礼物,并鸣鞭炮放礼花。千万发礼花齐冲云霄,各色烟雾绚丽多姿,声震山川,色染苍穹,热闹非凡。牛儿得意扬扬,主人喜气洋洋。

  鞭炮声落,鼓藏堂边,每个房族排成一排,用芭蕉叶等摆起了地摊待客宴。

  家家去邀人,户户去请客,来贺牛的亲戚,来摄像的行者,来摆摊卖货的商贩,来恋爱寻伴的小伙,只要到场,都拉去做客。你拉我家的客,我拉你家的客,争抢客人,比的是谁家客人多,哪家更热情。各自献上备好的美食,一字排开,有红烧鱼、清蒸鸡、腊猪肉、糯米饭、红豆饭、小米酒、糯米酒、辣椒鱼……山珍海味,口齿留香,传统佳肴,样样可口,回味无穷。

  宴席未散,芦笙响起,每个鼓社为一个芦笙舞场,几十支芦笙聚一起齐奏,姑娘们身着盛装,头戴银冠,个个装扮如花似玉,纷纷进入芦笙场,她们在比谁的舞姿美,比谁的姿色靓,也比谁的妈妈心灵手巧做的衣服好。

  跳舞的人越来越多,有穿盛装的,有穿便装的,有窜到其他鼓社舞场跳的,圈子越围越多,里三层外三层,百人吹笙千人跳舞,蔚为壮观。有的边跳边唱,笙声歌声银铃声,声声悦耳,交织起来,奏出了一曲曲雄壮动听的苗族交响乐。

  这里的人们忘了忧伤与不快,有的只是欢歌笑语,天黑了才恋恋不舍地牵牛回家。

  延续千百年的鼓藏节,观斗牛不收门票,吃宴席不收餐费。敬畏生命、缅怀先祖、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善良、幸福安康等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2月19日 11版
【本文责编:敏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下一篇[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