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陈朝霞]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征思考



作者:陈朝霞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的“哭嫁歌”结构完整、演唱灵活、内容丰富,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音乐特征。从形式上看,它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等章节。而哭嫁歌的风格中必含有哭、歌和语三种元素。歌者逢歌必哭,而哭到悲处,歌与语言混为一体,用带着语言声调的歌声“哭唱”诉说切身的苦恼,这显出“哭嫁歌”独特的音乐特征。
1.“哭嫁歌”的演唱形式
“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有多声部(群体)和二声部(对哭)二种,很少出现单声部(一般情况下,新娘均有亲朋好友陪哭)。歌唱姿势为坐唱,“唱”时手帕除了揩眼泪外,有时还用手挥动,当做道具,借以抒情。众“陪唱”者拥挤着围坐于床前,低头或相视而“唱”。唱时经常出现互拍背部和腿部这种动作,不仅是感情上的需要,以便相互传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调控节奏、速度、力度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姊妹团圆”仪式时,众妇女齐声哭唱,但各自发挥,而无统一歌词。“哭嫁歌”与其他民歌的区别,就是在对唱时,除了少部分时候是一人先唱,唱毕再由另外一人接唱之外,大部分的对唱都是轮唱方式。
2.“哭嫁歌”中哭腔的运用
土家族哭嫁歌突出一个“哭”字,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婆妈”、“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席”、“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打伞”、“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等……土家族新娘的“哭嫁”,通过“哭唱”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家族姑娘的形象,因此,土家族哭嫁歌是用哭声谱成的,是用泪水“煮熟”的。
“哭嫁歌”的哭唱者一般都运用真嗓哭唱。哭嫁者在哭唱时,唱者以“哭”代“歌”,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在每句乐句中,多用较低沉的声调低声泣诉,声音柔和中带着张力,唱至激动处,吐字不清,浊音很多,当中加上抽咽及哭声的起伏,在唱哭叹句时,抖音特别多。在“哭嫁歌”中,必然出现哭腔,哭腔既指哭嫁整体的悲切哭泣风格,也包括在每句乐句中,结尾时必出现带哭声的哭叹衬句。在此句出现的特殊唱腔,也称“哭腔”。在唱“哭嫁歌”时,所有歌唱者必须掌握此种“哭腔”,唱时必须声泪俱下,以至“哭腔”成为“哭嫁歌”的典型音乐特征,“哭嫁歌”因而自成一声乐系统。
3.“哭嫁歌”歌词内容及结构
土家族“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最初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音调比较浓,加上汉语与土家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注重文采,调门多样而反复频繁。由于哭嫁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的,所以在“哭嫁歌”的语言形式上,往往是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音乐语言既押韵又不强求,天然本色且口语化。
“哭嫁歌”的歌词有固定的结构,包括:每句歌词的句首必称呼对方,然后再发展句子内容,内容也必以待嫁或送嫁者的心情道出感怀,最后以感叹的语句结束。“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及结构是与婚礼仪式同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哭开声”为序歌,提纲挈领点明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做开始的铺垫;第二步是“骂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极其诙谐有趣;第三步是“哭爹娘”、“哭哥嫂”、“哭亲友”等,在这些内容里包含有大量相互对歌的形式;第四步是“哭姊妹”等,又称“陪十姊妹”,十个姑娘相互对哭对歌,极其和谐和富有感染力;最后是“哭穿露水衣”、“哭撒筷子”、“哭上轿”等,一直到新娘出门,哭嫁即告结束。这种程式一般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婚礼的主要程式,哭嫁结束,婚礼也就结束了。从总体上看,“哭嫁歌”歌词内容结构犹如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但结构完整,而且演唱灵活,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
4.“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
“哭嫁歌”的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构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总是由一个或两个乐句开始,加上数个变化重复的乐句,不断循环反复填词“歌唱”而成,曲式结构相对平稳、有规律,句式相近。 
“哭嫁歌”的调式一般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该调式含有西洋小调式的表现特性,色彩暗淡,利于歌者抒发悲戚的情感,且注重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属音和中音之间上、下小三度和纯五度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形成土家族“哭嫁歌”最显著的调式特点。
“哭嫁歌”节拍较为规整、严密,多用2/4和3/4拍子,有时也采用3/4和2/4的变换拍子;节奏有规律,较为疏松,二分、四分、八分时值运用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较少出现;一般多出现前紧后松的结构。
“哭嫁歌”的旋律变化乃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音乐词。在同一结构下,音乐随歌词重复而变化,故每段音乐可有多句乐句,但主题基本不变。另用五度和三度音程来支撑旋律主线也是哭嫁歌的一大特色,纯五度和小三度音程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哭嫁歌”中陈述和拖腔的特点,同时也保持住了哭嫁歌必须具有的小调式的表现特性。“哭嫁歌”虽有旋律,但由于其“哭腔”的特征,所以许多时候音乐与语言混在一起,旋律并不太清晰,尤其是当唱者愈来愈激动时,旋律的起伏愈接近日常声调的高低,成为“哭嫁歌”鲜明的特性。
另外,连续的同音重复在“哭嫁歌”中也较为多见,在陈述性的“歌唱”中,这种同音重复的旋律型,虽然旋律性不强,但它乐意很丰富,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而又自然巧妙,好似新娘在向亲友倾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燕玲]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古老的吟唱:朱伦呼兰比

下一篇西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