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刘雄伟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元朝官府,为了想从逃至灌阳深山的桂林郡人身上发一笔财,苟延残喘的地方州府,就以“土吏”告发为由,出兵搜刮民财,躲到深山的桂林郡人难逃一劫,除了逃亡,别无选择。当地瑶胞,是祸是福,不得而知。
从以上分析,从崖山之战宋朝灭亡之后的1279年2月起,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历时共77年,这便是《千家洞木本水源》所说的“七十余年”。这篇短文把灌阳深山称为“千家洞”,也没有错,因为确实有一千家。但其中汉人多,只能叫汉族千家洞。在都庞岭的向阳面,早几百年就有个“道州千家峒”。 从千家峒的地形和族属变迁看,两个不同的千家峒,有着根本的区别,兹比较如下。
为什么“道州千家峒”中间加上(永明)二字?因为永明县(今江永县)自唐以来,时撤时复,时有时无。撤了以后都是归于道州营道县辖内。《江永县志•沿革》(1992年版)记:唐贞观八年(634年)撤永阳并入营道。宋建隆元年(960年)即赵匡胤建赵宋王朝元年,永明归江华。宋熙宁五年(1072年),县内的允山、允平、文德、谢沐、永川、崇福六乡入营道,等于今天的从上江圩镇到桃川镇全都划给了营道(今道县),永明县全没了。《瑶族通史》第257页也记载了这个史实:“宋王朝在瑶区建立的经州制有:……道州(治今湖南道县),领营道、江华、宁远3县”,永明县何在?都归营道县了。永明县境内早有瑶族居住的千家峒,瑶胞都称“道州千家峒”,既是天经地义,也是不二选择。道州千家峒的瑶胞,唐朝或更早的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是瑶族最早开发了这块宝地,他们站不更名,坐不改姓,天下瑶人都知道了“道州千家峒”的大名。元大德九年道州官兵逼迫瑶胞逃离时都依依不舍,分割了十二节牛角,留下了许多的《千家洞源流记》一类古书。鄙人查遍唐、宋沿革史,未见道州与灌阳县有任何关联。说“瑶族千家峒在广西灌阳县”,实属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用移花接木之法替代了。
《千家洞木本水源》的江华涛圩作者,应是受忽必烈大军南征时桂林郡逃入灌阳深山汉人的后裔。这位先祖享受了高龄,他亲身感受过迁入和迁出两次苦难,也享受过中年安适的生活。“木本水源”的作者亲耳聆听过其祖父讲述。我们深切地感谢作者家族的至宝传文。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清楚了《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史家研究元史,多从宋端宗赵昺投海身亡的1279年起到1368年元朝灭亡止,共89年。灌阳千家洞,处于元代始末,两头缩进。天道虽或无凭,人心尚有公理。史传非尽人得读,然史实秉正无容更改。吾诚惶诚恐,班门弄斧,如有更合理的解读,鄙人定当虚心领教。
(作者单位:江永一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瑶族网 2013-06-1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下一篇: 国际专家与决策者聚集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马里文化遗产及手稿的行动计划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