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德昂族生活习俗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德昂族生活习俗--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当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被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戴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德昂族生活习俗--村落

德昂族的人口不多,村落也不大,但都比较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愿互相发生纠纷,特别是镇康地区的德昂族,常出现一幢竹楼里住着几户经济独立的小家庭,他们可以是亲兄弟姐妹的家庭、也可以是非亲非故,性格相投的好友。这里的德昂族,在他们的意识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许多个人家庭住在一幢大屋里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不吵不闹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每个德昂人十分珍视的。由于德昂族信仰佛教,而佛教教义是严禁杀生的,因此过去德昂族人较少吃肉。德昂族人尊敬老人,在临沧地区的镇康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为老人献饭的习俗,每当水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把做好的上等饭菜,每一样一份,一起送到寨中年岁最高的老人家中,表达青年人尊老敬老的心愿。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田地时,亲戚们要无代价地替他下种和收割。

德昂族的家庭,由于所处地区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些差别,但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是住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小家庭类型;一是住居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的具有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特征的类型。德宏州的父系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主持家庭事务,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小家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多为父母、夫妇、子女三代,一般是长子结婚后,即在老家周围选择一块适当的地方另建新居,建立小家庭。另立门户的长子、次子,家长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给一部分猪、牛等财产作为生产垫本,没有平均分配家产的习惯,主要依靠小家庭去独立经营。幼子留守老家,赡养父母,继承财产。而大家庭到小家庭过渡类型的家庭是处于父系小家庭和父系大家庭(也称家族,公社)并存状态。即在经济上已独立的小家庭,并不立刻离开大家庭这个母体去建立单户住宅,仍共同住居在一幢大屋里,维系着相互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如“何阿呆”、“李腊翁”等,是不礼貌的。

(编辑:www.zgwhw.com)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基诺族的风俗习惯

下一篇保安族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