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剪纸大师叶润生自创蝴蝶剪纸



作者:曾俊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剪纸大师叶润生自创蝴蝶剪纸至今无人能模仿
 
作品《蝶恋花》
 
 
作品《春夏秋冬》(蝴蝶系列)
 

  从艺50载 计划开设剪纸特色学校

  传统而濒危的民间艺术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继关注广彩和广绣后,本期给大家呈现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剪纸。它普通得很不起眼,但没人愿意再握着剪刀,因为基本活不下去。可叶氏父女做了“傻子”,叶润生自创“蝴蝶剪纸”并打出名号,坚持一个月只做一件艺术品,这样的时光有50年了;“80后”叶凤玲兜兜转转地进了这扇门,开剪纸兴趣班教小孩子,还计划开设剪纸特色学校,而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不让剪纸“绝种”。

  自创“蝴蝶剪纸”至今无人能模仿

  2005年,他告别了自娱自乐。这一年,全市、全省、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大赛依次铺开。他首次挑战了耗时一年半、10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荣获广州市首届传统工艺精品展最具传统风格奖,还在陈家祠等多处展出过。谈到这次突破,他极为自豪:“其实《清明上河图》上所有的人物我没有做到一个不落,但是做到了形似、神似、韵味足、笔笔勾连,而且越大幅的越难做,错了就不能回头。”

  借着参赛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叶润生逐渐开阔了视野。而南派和北派剪纸相互融合的结果是:技术已基本定型,各地仿佛没有了特色。然而,他自创了“蝴蝶剪纸”,并试图在该系列上走得更远。纸上的蝴蝶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欲展翅高飞,尤其是约10×10厘米的平面容纳了100只蝴蝶的《百蝶图》,还有送给国家领导人的《春夏秋冬》。至今,还没有人能学习和模仿时,他就确定了下一步目标:剪人物正面。

  自学剪纸看人侧脸 差点被告“耍流氓”

  说起与剪纸的缘分,叶润生直言是兴趣使然。1962年,15岁的他放学后路过越秀山下,那里有一堆人围着一个老人,只见那老者侧对安坐着的人物,不到一分钟,于纸屑纷飞间,那个人物的侧面剪影就落下来了。叶润生看得入神,老者说,“同学,我为你剪一个吧。”回来后,叶润生就心念不已,可他又不知道该去哪儿拜师。第二天,他在书店找到了一本教剪纸的书。可那时的书只有几幅潦草的画样。不能依葫芦画瓢,叶润生只好按照文字解说琢磨着剪,如何下剪、握剪时如何用力、走线条,初中文化的他大致理解并慢慢摸索出感觉了。

  学剪纸,人的侧影先行,观察也最关键,额头、鼻梁、下巴就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渐渐地,叶润生也养成了观察人的侧脸的“癖好”。有意思的是,女同志时常会又羞又怒地跑开,在那个年代,差点告他“耍流氓”。在意识到自己的“不文明”之后,他也懂得“收敛”了,看人时会故意离得远一点,假装漫不经心地瞟上几眼。

  学完了剪影,他开始学剪生肖和花草。最初的几年里,身边鲜有人知道他自学了这个手艺,连把他养大的大哥大姐都不清楚,小弟空闲时在房间里干些什么。1966年,叶润生当知青,这一待竟是11年。日夜枯燥的劳作之余,别人都去串门或看书了,他却是靠着剪纸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时光。

  坚持创作艺术精品 每月只做一件作品

  为了应付庞大的市场需求,机器取代了手工,只要有底稿就能实现大批量生产,这使得剪纸到了遍地可拾的地步。叶润生多次被请到各种场合表演剪纸,尽管围观者众多,若听到普通的作品要价几百元时,人们就都嘴中念念有词地走开了:“这玩意值这么多?几毛钱还差不多。”

  对此,叶润生反驳道,“机器下出来的叫工艺品,我做的是艺术精品,档次完全不一样。”他固执地坚持一个月只做一件作品,而不愿提供底稿给剪纸厂谋利。但是,识货、付钱的人实在太少,即便身为广东唯一的剪纸高级工艺美术师,叶润生的作品销路仍然不畅,客户始终是那些彼此熟悉的收藏人士。

  近些年本地政府也在努力保护拯救民间艺术,他们会不定期地将包括剪纸在内的精品展搞成展销会。在叶润生看来,这个招数既能普及剪纸文化,也能改善市场现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广州日报 2012年01月16日 10:26
【本文责编:思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和盲艺人一起挽留绝唱

下一篇“绘本老人”勾勒北京记忆 描绘各种花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