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访非遗传承人·雕漆马宁



作者:北京晨报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被誉为京城工艺的"四大名旦"。雕漆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2006年5月20日雕漆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被保护于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进一步了解雕漆及其传承人的故事,记者走访了马宁——一个80后的北京小伙儿。

  雕漆和核雕兼习

  在对马宁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目前是两个项目的传承人:一是雕漆,二是核雕。京作核雕是马宁的家传手艺,他的太爷爷马仁寿先生在清末时期就开始做雕刻,那个年代的雕刻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致,只有大小件雕刻一说。当时马仁寿先生是在木工房里用一些材料做小雕刻,由于他本人很喜欢核桃,所以他平时也会随手拿这些东西做一些小玩意儿,渐渐地就做出了一些名气。马仁寿先生将这门手艺传给了马宁的爷爷马荣春先生。在文革时期,马荣春先生的眼睛受到了伤害,随后被分到了煤矿地区做工,从那以后没有再从事过核雕这一行业。到了马宁的父亲和叔叔这一辈儿,核雕手艺就基本失传了。

  在马宁小的时候,爷爷也上了年纪,时不时的也会做一些核雕打磨时间,但就是当个兴趣玩儿,并没有指着核雕再挣钱。做好的核雕有的会拴在灯绳儿上,或者是摆在屋里的其他角落,因此这些东西就成为了马宁儿时的玩具。

  到了初中,马宁总是利用空闲时间去琉璃厂闲逛,有一天,马宁看到了一对民国时期雕刻的核桃,而且价格不便宜。他突然想到小时候好像在哪儿见过这种核雕,于是赶紧跑回家翻箱倒柜找。

  马宁的爷爷见此情景问他:“你这翻来翻去的找什么呢?”

  马宁边找边说:“我记得以前咱家灯绳儿上拴着个核桃,上边还雕着人啊、动物的,现在还有吗?我看外边卖不少钱呢!”

  爷爷告诉他,以前家里那些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马宁大吃一惊,说道:“哟,您隐藏得够深啊,还有这手艺呢,您快教教我!”爷爷觉得现在学这些东西没什么用,只想让他以后做个正经的工作。但是马宁就想当个爱好学一学,最终爷爷还是拗不过马宁的执着。

  爷爷那时候已经70多岁了,眼睛又受过伤,只能将手法和技巧告诉马宁,让他自己做。就这样,爷爷一边说,马宁一边刻,从此马宁又将这门核雕的手艺拾了起来。

  马宁与雕漆的缘分

  马宁的高中和大学就读的都是美术专业,每天边学习边画画,还不忘练习雕刻。在他大学毕业以后,以他的意愿是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绘画和雕刻。但当时由于很多条件不允许他继续做这些,况且也到了结婚的年纪,索性换了份稳定的工作——在北京地铁当地铁司机。同时马宁也会在休息时间雕刻核桃,在文玩市场上进行销售,并且收益不错。

  在当地铁司机期间,北京市举办了一些职工类的书画艺术比赛,由于马宁的专业就是美术和核雕,因此毫无疑问,只要马宁参加比赛,一定会为地铁公司拿奖,从此马宁也在地铁行业迅速走红。

  一个巧合的机会,在国家的非遗经过一段冷淡期之后,文化部开始重视非遗并在2006年提出恢复非遗。2008年前后开始制定方案,让国家级的几位工艺美术大师,包括雕漆文乾刚大师和象牙李春柯大师带头面向社会招收传承人。

  马宁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看到了这一消息,他知道马宁并不是很喜欢地铁司机这一工作,而且自身又有这个雕刻技术,开始劝说马宁,让他去报名参加,马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去了。

  当时马宁一直在纠结是选择雕漆还是象牙。他喜欢雕漆,但又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雕漆,他回忆起曾经集邮时,在1997年有一套中国漆器的邮票,当时就觉得这个漆器很漂亮,因此马宁决定学习雕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2017-10-28
【本文责编:姜舒忆】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传承蓝与白之梦:吴元新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下一篇敖朝宗:六十年钻研青铜器修复术的国家非遗传承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