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追踪研究的学术思考



作者:江帆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以惟一个体项目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被誉为故事大王“国宝”的谭振山,2011年4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沈阳日报

“谭振山的口头文学”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对我国古往今来一代代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叙事者的艺术才能及文化贡献的充分肯定。
谭振山的逝世,是我国民间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也更加提醒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江帆


民俗学论坛:沈阳“故事大王”谭振山纪念专贴

 

  谭振山是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的农民,1925年生人,今年81岁,是辽河岸畔深受民众喜爱的著名故事家。

  谭振山讲故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掌握故事数量多一一据粗略统计,可列出篇目的故事多达1070则。

  讲述质量与技巧高一一在他的家乡一带有口皆碑,颇受民众喜爱;中外学术界对他的故事进行调查采录后,对此均有认同。

  讲故事的历史长一一从1 4岁开始讲故事,至今已近70年。

  故事活动影响大一一不仅在其家乡方圆百里驰名,从1989年起,他多次应邀到中小学以及大学里为学生们讲故事。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省、市多家媒体对他的故事活动都作过专题报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的学者慕名前往他家采录故事;国内学术界的目光更是被其所吸引,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

  故事成就突出一一1989年,谭振山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1992年,他应日本方面邀请,赴日出席“世界民话博览会”,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走出国门到海外讲故事的故事家。1998年,“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调查与研究”专题计划在台湾国科会通过立项。2006年,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谭振山的口头文学”作为惟一的个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竟因为讲故事而成为“国宝”,看来,谭振山的故事确实讲出了名堂。

  讲故事是谭振山的最爱。生活中的谭振山是一个质朴的农民,他的人生履历十分简单:1925年农历11月10日出生于太平庄一农家,少时勉强读了几年书,16岁辍学务农;20岁入营当了几个月的伪满洲国兵。光复后,又回乡务农;土改时任过村文书,合作化时当过队会计,后曾到公社农田办公室当过一段总务;20世纪70年代回家务农至今。谭振山在生养他的辽河平原上耕作了大半辈子,如今,岁月抽尽了他的满头青丝,但却磨蚀不掉他那关东汉子的风采:80多岁的人了,腰未塌,背不弓,依然人高马大,赤红的脸膛上,岁月的雕刀刻下的道道皱纹,都在向人坦露着敦厚和质朴。冷眼看去,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很本分的庄稼人。谭振山一生不吸烟,少饮酒,更不赌博。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听故事,讲故事。从记事起,他就缠磨着家族中的长辈和村里能讲故事的人,直到把他们肚子里的故事全部缠磨出来。他从14岁起开始讲故事,到30岁出头,便成为附近十里八村中最能讲故事的人。在那些常昕他讲故事的乡邻眼中,他是一个好庄稼把式,更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讲的大能人。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人们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展开的全境内的民间文学普查,使谭振山一鸣惊人,一下子成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1987年,笔者因工作需要前往新民县(即今新民市),对该地区上报的数十位故事家进行学术鉴定。其时,新民县的数十位故事家荟萃一堂,摆开了讲故事的“擂台”。正是在这带有“打擂比武”的故事讲赛会上,笔者首次认识了谭振山,并被这位帮事家所吸引,由此开始了对其长达二十余年的追踪研究。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笔者无数次地往返于城乡之间,不仅住在老人的家中访查采录,也曾数度将老人请到笔者家中小住,与故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故事家本人以及他讲述的故事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宏观上看,对一个民间故事家进行持续性追踪研究,对我国乃至国际民间文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承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和流动的。对民间故事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载体的研究,尤其是对这一传统的积极携带者一一故事家的研究。民间故事家由于彼此生存环境、经历、信仰、价值取向不同,性别、年龄、文化、个人资质各异,因而,在其故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出各自的风格与特点。这一点很像解释人类学的代表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说的: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因而,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从这一意义上看,可以说,每一位民间故事家所展示给我们的“文化之网”都是独特的,对一个故事家进行长时段的追踪研究,便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把握到这张“文化之网”的一个个网扣是如何编结出来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江帆]谭振山活动年谱

下一篇故事大王谭振山的“一千零一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