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刘明泉 中国民间故事网
杨柳青镇是享誉国内外的年画之乡。年过古稀的韩秀英和霍秀英,正是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当年她俩的作品曾列入外交部的礼单之中。而“寒火”的特殊代码,既是指对外出口的杨柳青年画作品的品牌标志,又是对韩秀英画技中雄岸风格和霍秀英画技中文化韵味的特殊描绘。由于韩秀英擅长绘制《长坂坡》、《全图群英会》等武戏内容的画,而霍秀英擅长《红楼梦系列》年画,俩人因此又获得了文武画技状元的称号。
说起来韩、霍俩秀英的命运,与杨柳青年画的兴衰紧密相连。
解放初的天津百废待兴,杨柳青年画也不例外,但年画老艺人韩春荣和霍玉堂,却带领着各自的女儿韩秀英和霍秀英,始终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韩秀英回忆说:因为当时还留下了些绘画的工具和画版,于是,我父亲就找来几个老艺人重操旧业,因为七个老艺人太少,就把我和霍秀英也带进来学艺。韩、霍两家交谊深厚,具有通家之好,两位秀英又年龄相仿,她们一起拜师学画,从10岁开始就跟着各自的父亲养家糊口了。
虽然生活艰难,学画过程屡受挫折,但是两位秀英始终坚持学习年画技艺不回头。1958年,两人随着各自的父亲走进了国营杨柳青年画店,成为正式职工。进店不久,组织就让她们各自带领一些年轻学员,尽快整理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史料性画稿。正在抢救整理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专程来到画店视察,这让韩、霍家的两代艺人感到分外温暖,周总理同时还帮助画社解决了绘画急需的颜料问题。不久周总理又委托著名作家老舍,来天津指导年画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位秀英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充分展示。
或许人们还不大清楚,杨柳青年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首次莱比锡国际美术展览,两位秀英在这次年画绘制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她们在著名画师韩林祥、潘忠义等老艺人的帮助下,精心进行年画的彩绘制作,终于使中国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在这次国际画展中获得了大奖。在《四郎探母》、《龙凤配》、《全图群英会》和《红楼梦系列》等年画作品的彩绘过程中,两位秀英突出了“年味”、“彩味”、“传统味”等多种中国年画文化元素,杨柳青年画作品中的“寒火”特殊代码,也由此正式形成,并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杨柳青年画研究学者盛亚平,对年画中的“寒火”特殊代码是这样评价的:
“寒火”代码中的韩秀英,画的年画里柔和中带着刚烈,霍秀英则柔和里带着淡雅,这在颜色上看得出来。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霍秀英画的门神颜色十分清晰,韩秀英画的门神则特别刚烈,色泽搭配给人感觉特别威武。同样几十幅杨柳青年画,不用说,内行人就能看出来哪个是韩秀英的,哪个是霍秀英的,谁也替代不了谁。一个“寒”,一个“火”,突出了文化韵味,几十年形成了自己特有艺术风格。
十年浩劫,不光杨柳青年画作为“四旧”遭到了横扫,两位秀英的命运也遭遇了难言的坎坷。特别是韩秀英眼瞅着祖先留下的画版被焚毁,背地里不知流了多少痛苦的泪水,落下了难以治愈的眼疾。
改革开放以来,年画艺人们迎来又一个春天,杨柳青年画也出现了第二次振兴,“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在画乡又得以再现。遗憾的是,已在杨柳青年画店工作了30多年的两位秀英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人虽退休了,心却始终没有离开年画,她们不甘心把祖传的绘画技艺从此丢掉。退休后,她们始终不辍地进行老版题材画的挖掘和新画创作工作。1992年霍秀英和两位兄弟一起把收藏多年的画稿拿出来,共同集资恢复了父辈半个世纪前经营的画庄,与霍家有通家之好的韩秀英,也来助阵。姐妹俩一起向霍氏兄弟传授濒临失传的彩绘技艺,她们尽力发挥自己的余热,奋力进行文化抢救工作,希望能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年画顶尖人才。在着力把自己的彩绘绝技传承下去的同时,也帮助年轻一代尝试新画稿色样的设计;韩秀英不顾眼疾的痛苦,带出了一些异姓徒弟,还耗费了三年时间精心彩绘了200幅木版年画,并在家乡杨柳青镇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
是两位秀英的共同努力,使杨柳青年画得以薪火相传,并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她们的共同努力,为当年那个闻名世界的杨柳青年画“寒火”特殊代码,打上了新世纪的印记。
文章来源:津报网-天津日报 2009年03月01日01:0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王宏刚]汗水入土悄无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