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作者:纪明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四)打造独特的品牌模式

  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厚重名片,发源于民间,根植于民众,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在传统艺术中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反映大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

  1.建立音乐类非遗博物馆(见图1)

图1 音乐类非遗博物馆功能定位

  我国的音乐类非遗存量大、品种多,与民风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人民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习俗风尚的载体之一。博物馆是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触媒。江苏昆山的昆曲博物馆、广东佛山的粤剧博物馆已经走在前列,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传统音乐具有明显的易逝性和潜藏性,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谱、音像资料以及高科技电子手段,保存和展示传统音乐的起源、特征、演出形式甚至是未来发展趋势。观众身在其中,领略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喜欢、亲近并产生强烈的观看舞台表演的欲望。博物馆还应融入现代因素,既体现历史原貌,又使人觉得亮丽清新。

  2.打造音乐类非遗演艺产品产业链(见图2)

图2 音乐类非遗演艺产品产业链

  传统音乐中的表演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演艺品牌的重要艺术资源。打造音乐类非遗演艺产品产业链,将这些艺术表演元素作为内容素材,进行演出包装开发,形成传统音乐与文化产业成功结合的范例。具有代表性的有《风中少林》《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

  3.开发音乐类非遗艺术产品

  艺术产品复制。演出道具与人物角色性格关系密切。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们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图案式的。将演出道具进行产业化开发,做成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巨大。如京剧脸谱、枣木梆子、马鞭、刀枪、宝剑、折扇、翎子,等等,会受到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传统音乐的市场影响力。

  音像制品。传统音乐音像制品也是很受剧迷喜爱的产品,其特点是便于携带、易于保存,并可以反复观看。通过音像制品再现传统音乐,将中华民族的音乐舞蹈、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地域风情等传递出去,给予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较深刻的内涵体验。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滋养出了唯一的、原创的和不可替代的传统音乐,使其成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音乐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状况下,应该对音乐类非遗资源做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产业化价值,寻找保护、传承以及产业化道路,利用传统音乐本身的文化张力,实现传统音乐的历史传承和产业化发展。

  (本文刊载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

下一篇[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