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Ananya Bhattacharya]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连以赋权社区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摘 要:文化旅游景点通常被视为是在促进乡愁,在那里,游客们被带回到过去,观看文物或历史古迹。它们往往被展示为传统仪式或艺术表演的静态意象。这种文化的商品化可能不是非常本真的,对民间艺术家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微不足道。印度社会组织banglanatak dot com发起了“为生活的艺术”(Art for Life)倡议,旨在增加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农村和地方社区的生活选择。一个成功的策略是将艺术家的村庄发展为文化旅游景区。本个案研究讲述了卷轴画家村Naya、Fakiri歌手村Gorbhanga和住着桑塔尔(Santhal)原住民的Tunta村,这些村庄都位于印度东部。在这些村庄中,游客们与艺术形式的实践者即活着的遗产进行互动,享受到一种民间艺术传统的真实经验。艺术家社区已经有能力创新旅游产品和管理旅游服务。节日已成为推进新旅游景点的重要工具,村落也已成为教育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平均月收入大幅提高,同时社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文化旅游给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体面的工作机会。本文指出:旅游发展策略可以复兴遗产,增强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给当地社区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使社区成员拥有并管理旅游业而非成为旅游业的低端工作人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社区 赋权

    作者和译者简介:Ananya Bhattacharya:印度 banglanatak dot com组织主任; 沈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引言

  如今,旅游业通过创造就业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及获得出口收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共享的最新旅游数据证实了旅游业的规模和增长。2012年有超过十亿游客出游(UNWTO,2013)。旅游业为全球GDP贡献了5%,其就业人数占世界各地就业总人数的6-7%。旅游出口占世界商业服务出口的30%,货物及劳务输出占出口总额的6%。旅游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三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最不发达国家(LDCs)则要占到二分之一,且旅游业在它们国家GDP中高达40%。2010年,由入境旅游产生的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印度计划委员会,2011)。这里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旅游业的大比例开销到达穷人那儿。1999年,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7)最先强调了制定策略以将旅游扶贫的潜力最大化的必要性。2002年,该策略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执行计划》中获得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一直在与一些国家发展机构进行合作,以促进扶贫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UNWTO,2010)。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的热门领域。当游客们接触到新文化,享受当地美食、艺术、工艺,并参与当地节日,他们追寻文化体验。“由这样的相遇激发出来的文化互动,促进对话,构建理解,反过来又促进宽容与和平。”(UNWTO,2013)这种创新的体验式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社区提供了参与各种旅游活动的机会,从接待服务便利化到创造体验产品。旅游业成为了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低技术工人、半熟练工人创造了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从而使穷人受益,特别是对年轻人和女性来说。女性占了旅游业劳动力的70%,且所有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有一半在25岁以下(印度计划委员会,2011)。在下面的部分中,我们将分享一个证明成功的旅游发展模式,它表明在印度的贫穷农村和当地社区,这一模式不但可以解决减贫问题,而且还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即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和工艺资源的普通农村社区如何成为旅游景区,而且当地社区成为了主要利益相关者,而非仅仅只是低端旅游工作者。

  使艺术成为生计

  banglanatak dot com是一个遍及印度各地的社会组织,它的任务是使用基于文化的方式来促进亲贫困增长(pro-poor growth)。该组织的“为生活的艺术”(AFL)倡议发起于2004年,已经给予了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和比哈尔邦两个邦4500名民间艺人以社会经济权利。AFL旨在通过使用艺术和工艺中的传统技艺,来增加营生机会,发展创意企业,以复兴这些传统技艺。该组织已与传统民间歌手、舞蹈演员、戏剧团体、画家和工匠们合作,以重振他们的技艺。其中一个成功的成果是农村创意中心作为旅游景区的出现,这不仅为艺术家们也为更大的农村社区开辟了创收机会。下面的段落就分享了这样三个村落的故事。

  艺术家的村落作为旅游景点

  西孟加拉邦West Medinipore区的Naya村有一个独特的民间画家部落名为Patuas。该村距加尔各答约3个小时车程。这里住着60个民间画家家庭,他们都姓Chitrakar,而Chitrakra即意为画家。他们的艺术形式被称为Patachitra——一种符合叙事视觉结构的口头传统。Patta指的是布料,Chitra指的是绘画。画家们用天然颜料在长卷轴上画出故事,并在展开画卷时进行演唱。2005年,那时只有30名左右的画家,这种艺术形式正濒临死亡。如今,这些画家们已经画出了他们的荣耀之路,并吸引着国内和国际的游客走进他们现在著名的居住地。他们的平均收入已从2005年的每月低于8欧元,增加到2012年的每月100欧元。一年四季,这里都有学生、艺术学者和游客的规律性涌入,他们到这个村子以学习其独特的传统。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村里的孩子们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在学习他们的传统。大部分画家都是女性。她们的传统技艺不仅给她们带来了经济自由,而且还消解了性别障碍。现在,她们在全球各地旅行以展示她们精彩的艺术作品。

  Gorbhanga是西孟加拉邦Nadia区的一个村庄。它曾是印度—孟加拉国边界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庄,有超过100名苏菲苦行(Fakirs-Sufi)[①]歌手居住于此。17世纪,孟加拉的包尔(Bauls)[②]和苦行僧(Fakirs)哲学出现。在一个充斥着迷信、等级划分、宗教偏执和宗教渎职的社会中,包尔人和苦行僧们歌唱人道主义、兄弟情义、生命与自然的庆典。他们一直是主流正统社会骚扰的目标。比如,即便是在几年前,苦行僧歌手的孩子们也不能得到正统人士的允许进入学校,他们质疑这些孩子的社会行为。如今,Gorbhanga村已经成为音乐旅游的中心。流浪的吟游诗人在2005年还几乎不可能从他们的表演中赚到钱,如今,他们每个月大约能有100欧元的收入。他们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旅行。来村里参观的人也有来自遥远国度的,比如美国、英国、哥伦比亚和丹麦。社会融合是一个关键的成果。因为包尔苦行音乐(Baul & Fakiri)人气增长,而该村也发展为一个旅游景区,所以苦行僧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村民们自豪地将他们的村子介绍为苦行僧村。苦行僧们喜欢“艺术家”这个新的地位,他们变得更为自信并积极参与到地方发展中来。由于老歌手们大部分都是文盲,他们鼓励年轻后辈们完成学校教育。年轻人们也为之奋斗,反对童婚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商业上的成功和新的生计可能激发了年轻人学习传统的欲望。包尔苦行歌手的平均年龄已从60岁以上下降到40岁左右。

  (图1:在Gorbhanga村的苦行僧和丹麦音乐家)

  Naya村和Gorbhanga村的旅游业集中于居住者们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而Purulia区Tunta村的旅游业则集合了建筑、自然和文化的各种资源。这个村子处在高原地区,居住着原住民群体。村子就在潺潺流动的河边,这里还分布着赤陶庙(Terracotta temple)遗址。到了春天,树上开满了红色的火焰般的花朵。最近五年来,每年这个时候,一个民间艺术节都会在此举行。每年胡里节(Holi)期间,这里都会有300多名游客其中也包括国际游客,前来河边露营,并在满月照耀下的独特风景中享受当地的民间歌舞。传统的春天的节日已被用来作为复兴遗产的新语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本文责编:张倩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乌兹别克斯坦:五彩斑斓的手工业

下一篇[唐璐璐]由社区联盟主导的集体表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