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潘鲁生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潘鲁生在调研采风
“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以手工文化资源发达的山东农村为观测点,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调研。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此前近三十年民艺学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带领项目团队深入系统开展调研工作,以山东省临沂、菏泽、潍坊3个地区为重点,将9个品类的手工文化产业作为典型案例,结合统计分析、性状描述、模型构建及理论研究等方法,就农村手艺产业的发展条件、发展定位、生产模式、组织结构、产品创新、市场机制等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并尽可能深入地阐释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命题。
通过深入农村调研,我们看到,建构“手艺学”学科是亟待展开的学术命题。“手艺学”关系手艺自身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相关范畴和逻辑体系的建构,如手艺作为传统造物文化的历史脉络,手艺传承与生产的历史形态及现代运作机制,手艺与审美、认知、伦理以及教育、政治、经济和器物、观念、制度文化的内在联系,手艺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层内涵等等。既是手艺本身的问题,也关涉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手艺学”的建构将为我们分析手艺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化命题。无论是传承传统造物智慧,还是发挥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都需要现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案。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传统手艺承载的习俗、情感、教育、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后工业化”时代,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激活,实现当代价值的演进和新生;传统手艺的传承方式、手艺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及默识性的技艺、凝结在文化符号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更有效的发挥手艺的力量与效用,参与当代的文化建构;以及手艺创作中的美感塑造、文化心理、造物智慧,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挥作用,成为“中国设计”的文化支撑。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文化传承发展出发探索和解决。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命题。曾经的乡土中国,经历着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但仍有一半的人口是农村人口,在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的同时,产业升级与农民素质提升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及留守人口中妇女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相应就业问题等,亟待解决。在加强教育、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就地发展以手艺为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是现实的解决方案。手艺产业促进广大农民就业致富,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在手艺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生活应用中发挥生命力,在民生及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
应该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有待持续探索的实践命题。处理好手艺文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使产业化的组织观念、运作机制成为乡土文化的启迪和洗礼,使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创意经济、知识经济成为农村手艺融入现代化体系的驱动力,并尽可能地减少营销过程中经济利益对文化的肢解,减少盲目开发造成的文化生态的破坏,避免手艺沦为“贴牌加工”的工具,这一系列问题的合理化解决,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之,打开手艺的大门,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之路。我们相信,手艺发展的这条路,将沟通历史与现实,为文化建设和农村发展续写无尽的希望。
(作者为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1-12 10:04: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
下一篇: [李根]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