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李延超 饶远]水与火洗礼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李延超 中国民间故事网


 
3.3 彝族与傣族体育文化形态差异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比较
3.3.1 自然环境的分野——高寒山地与湿热坝区
在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圈中,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极大,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彝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这里多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区与半山区,高山耸立,群峰竞秀,气势磅礴,风景壮丽,山川相间,峡谷纵深。在这些超过1500m以上的高寒地区,气候极为阴冷,交通甚为不便。“隔山喊得应,望山走死马”,是对彝区交通不便情况的形象描述。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如气候立体、地势高下、九曲回肠、松杉林立等。面对崇山峻岭,濒临深谷急流,应对高寒的气候、频繁的灾害,彝族先人经受住天地的考验,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彝族人民在适应极其艰难的自然环境的生活中,孕育出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坚强刚毅、英勇勤劳,是彝族人民共有的优良品质;热情好客、真诚友爱是彝族人民的高尚情操;能歌善舞、热爱生活是彝族人民的美好情趣;长于骑射、机智诙谐是彝族人民的豪放品格。
“无边的坝子翠绿如茵,淙淙的溪水绕着竹林人家。密密的椰子树顶着蓝天,高高的佛塔挂满彩霞”[1],这是人们对傣族人民生存环境与文化形态的一种真实而客观的写照。总体上讲,傣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海拔500~1100m,地势平坦、水土肥美的坝区,而且村寨大多建在近水的地方,周围翠竹掩映,溪流环绕,环境极为幽雅。这些地区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位于北纬21°10′~25°50′之间,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光照强。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20℃左右,终年不见冰霜,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mm。适宜的气候、丰沛的降水,带来的是如诗如画的丛林、清澈的河流、随风摇曳的凤尾竹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
3.3.2 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游牧火种与稻作农耕
彝族人民生活的山区和半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这为开展畜牧、种植和狩猎等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彝族的先裔是我国西北部的氐羌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与放牧四野的牛羊密不可分。现在的彝区则是荒山,草坡面积很大,牧草丰美,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寒山区的农作物种植以荞子、燕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他们在苍山的缓坡上,利用一种天然勾曲的树桠制成的小木锄刨坑种地,从事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彝族所处的西南地区又是仅次于东北大小兴安岭的第二大林区。大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等处是浩瀚林海,郁郁葱葱,荫翳遮日。为了猎获更多的野兽,彝族先民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狩猎,从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激烈而又漫无边际的追逐之中。彝族的《撵山谣》中就详细而生动地记录了彝族猎人的“撵山”活动:“追过去,追过来;追到河,用水泼;追到坡,用网套;追到岩,用狗拖;追到箐,用棍敲;追到岭,用弩射……”。
傣族源于古代南方百越族属,生活在云南美丽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澜沧江流经西双版纳,大盈江和瑞丽江则贯穿德宏。该地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热量充足。全年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2218~2453小时,雨量充足,年均降水量1400~1800mm,支流干渠织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两州坝子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是重要的米糖基地。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稻耕文化,并发明了适于公平分水的“竹制分水器”以及大幅度提高稻谷产量的“寄秧”栽培方法。这种丰衣足食、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该民族形成了很容易在低层次的生产状态和生活水平上满足的惰性心理,竞争意识淡薄。
3.3.3 精神家园的殊途——外扬与内敛
彝族人崇拜老虎,是因为老虎的力量在本质上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即勇猛顽强性,所以,也给它的崇拜者带来了勇猛顽强的精神力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获取统治地位的进取性,体现了彝族人对超越人力的崇拜,这是一种民族品性的张扬。元李京《云南方志略·诸夷风俗》载:“……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年老往往化为虎云。”明景泰《云图经志书》载,彝族“尚强悍……平居无事,则引妻子驰骤于山谷之间……”。清雍正《云南通志》载:“俗尚战争,其气剽悍。”自古以来,人们延传着崇尚刚强的审美观念,“强悍”、“粗犷”、“武勇”、“善战”是彝族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傣族人喜爱孔雀和大象。大象温顺、善良而稳重,孔雀除了具备大象性格般的温顺、善良和稳重外,还因为形体的窈窕多姿、动作的优美典雅而被傣族奉为神鸟。傣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公元6~8世纪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之后,傣族社会经历了一个深刻的佛教化过程。小乘佛教宣扬“人空、生空、我空”的理念,认为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都不过是“苦”,为了摆脱这些“苦”,人们就要通过赕佛,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傣族全民信教,要求人们互助、互敬、互爱、行善事、勇于施舍以积功德等。这种温存善良、平和婉约、朴实无华的内敛性民族品格使得傣族文明礼貌、聪明智慧、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的基本生活准则是与人为善、与邻为伴。
正如“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赖以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与机遇”[2]一样,傣族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傣族与彝族长期社会发展的积淀,是在千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是他们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3.4 水文化、火文化与傣族体育、彝族体育的缘由探析
本尼迪克特认为,“每一民族与地域的文化尽管富有多样性,但总有一个带有历史性和行动一致性的价值秩序或主导精神贯穿始终,它作为一种典型性的目的,指导一个民族从文化的大系统中选择了某些东西,排除了另一些东西,这种选择可以渗透到文化的不同层次,体现在文化的各个单元中”[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4/9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下一篇[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