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邢莉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注 释:
(1)贾磊磊:《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2)余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42页。
(4)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王加丰译:《共有的习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6)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7)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意识形态的崇高个体》,中央编译文出版社,2002年。
(9)梅格•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邢莉:《游牧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18)[美]E.哈奇著,黄应贵、郑美能编译:《人与文化的理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14)彭兆荣:《人类学研究仪式述评》,《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5)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贾磊磊:《聚合无形的文化力量》,《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17)高丙中:《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9)孟慧英:《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20)沈洪波:《全球文化方法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领域的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9期。
(21)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
(22)费孝通:《1998反思·对话·文化自觉》、潘乃谷等编:《田野工作和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88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09-07-11 19:59
上一篇: 侗族大歌:文化变迁中的天籁之音
下一篇: 西藏手工造纸发展调查:“绝技”逢春绿意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