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覃德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广西各地广泛流行的山歌光碟,民众看歌碟新习俗的形成,昭示出民歌艺术的适应性传承出现了转机。歌手与歌碟经营者由半职业化的从业人员组成,他们以制作歌碟获取生活来源,民族文化传承同经济效益相关联,实际上在维系歌者生活来源的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因为有了歌碟,民间文化传播的途径更加宽广,范围更加广泛,视听效果更加明显。而且山歌光碟制作程序简单,可以批量的生产,传播速度快,做到了音响、图像、文字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产生出综合艺术效果。
传统的歌唱形式是劳作、闲暇、节日、喜庆时面对面的口头传唱,具有口头性、变异性等口头文学的特点。一旦歌咏活动结束,这次的传唱就随之结束。山歌光碟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反复聆听、欣赏。人们可以观看歌手的一举一动,了解周围人的反映,听到动听的歌声,而且不受时间、空间、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无须歌师、歌手与听众面对面。山歌光盘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听觉的感受,还有摄影师选择的画面情景带来的视觉的美感。普通民众也能接受每个光碟五六块钱的价格。原来很多年轻人不会唱,现在跟着唱了,至少能够更便捷地欣赏到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前唱歌的人很穷,现在歌碟的销路好,增加了歌师的经济收入,促使民歌传承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巴马歌王陈福堂说:
现在,东兰、大化、凤山等地都在播我的光盘。我十多二十天就能够推出一出新光盘。其中,《争夫》这一出,由于增加了汉字字幕,一下子就卖了2万多碟。我已经把我的光盘拿到百色各地卖了一个多月,在田东唱开了,我又跑到田阳,然后再去平果等地。总的来说,我就是想让壮歌在广西各地传唱开来,这样,广西民族文化就不会灭亡。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靠个人本领解决生活问题。①
然而,现在的山歌光盘的经营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之中。一方面,民众对山歌光盘有需求,电视节目很丰富但“说的都是别人的事情”,山歌唱的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另一方面,文化部门及有关部门对民间山歌的录制、出售、盗版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实际上,壮族歌咏文化的整个传承过程是不同文化载体不断参与的过程。文化载体的更新影响着歌咏文化的变迁,掌握了新的文化载体意味着掌握了新的话语表述权。在汉字作为主导性文化载体的时代,少数民族很难掌握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任由汉族文人描述、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话语权操之于他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士学会了录音、录像,学会了刻录光碟,自导自演,实际上是掌握了话语表述、文化传播以及形象塑造的主动权。其间包含的文化史意义,将与时俱增地显露出来,具有个性的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也迎来新的多样化文化的传承基础。经历长期积淀凝结而成的民族文化基因,自然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结论:全球化语境中民族
民间文化的自主性延展
民族民间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或者消失,是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官员拥有权利资本,学者拥有知识资本,商人拥有资金优势,地方文化传人天生拥有活生生的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官方的力量是主导性的,学者的力量是指导性的,投资商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而地方文化传人的作用则是根本性的。官员着眼于出政绩,无可厚非,然而,为了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开阔视野;文人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执着精神,令人感佩,但是,文人的理想化设想需要回归真切的现实;商家斥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事业,无疑为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但应避免急功近利自主破坏性的开发;地方文化传人是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负载者和传承的主体,现实的困境往往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奈感,这就需要强化主体性,激发他们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从根本上说,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的现代价值在于寻找中国文化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让各区域各民族拥有文化自我定位、自我构想、自我期待的心灵诉求,进而展示自我抱负,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辨析、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和自主发展。
民间文化是一种同民族生命融为一体的动态过程,不能凭借想象去取舍或者主观建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难以逾越的宿命是一群心高气盛的文人学者试图将色彩斑斓的“文化长河”当做“凝固的冰团”或者“有待升值的产品”封存起来,让民族民间文化传人穿上“金制的束身服”,以供后人观赏玩味。
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忌讳一种取悦心态,取悦西方或者取悦城市里具有“小资情调”的富人,都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扭曲。要“坚持与西方交往,保持中国的世界性,同时努力寻求中国在世界中的真正独特的民族性”。(王一川,1993)因为民族文化保护的源源不断的真正活力源自民族内部的文化自觉以及自我确证的自信力。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渗透,可以借助民族文化资源潜在价值的激发,将人们的思辨空间返回自身的历史记忆,理解我们的祖先怎样生活,进而知道现代的中国人究竟应怎样生活。是按照西方标准的图景,构筑中国人的生活样法?还是重新确认先辈们的生活目标和生存方式更具有体现人与自然终极价值的合理性?
可行而迫切的行动是登高望远,心怀天下,穿越西方,回到本土,接续传统,重启新机,通过自主性地阐释民族文化传统价值,回应外来文化的挑战。为此,迫切需要持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拥有全球认同,自如地实现多样性的文化认同的表达,不断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对所有文化建立起承认、敬重、容忍和保持和谐共处之心,促进区域民族文化在互动交融中焕发生机。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下一篇: [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