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列来拉杜]资本化时代的彝族服饰



作者:列来拉杜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把服饰艺术作为文化商品来营销是服饰资源资本化的关键
  
  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资本无处不在。世界经济的生产销售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彝族服饰文化,存在广阔的市场潜力,而把服饰艺术当作文化商品来销售是服饰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彝族服饰从博物馆、文化馆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下,走入“市场导向”的道路。交往与变迁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律,离开原生态环境下文化符号系统的指述功能、表现功能和传达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文化符号所指功能会转移,从而变得模糊或“误读”。这是开发“现代彝族服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现代民族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趋势,彝族服饰开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保持制作传统的典型彝族服饰,以便满足还生活在原生态环境的那部分彝族同胞的购买力。这部分产品应该保持彝族服饰的传统符号功能:图纹、色彩、款式、布的质地都是传统的人们喜欢和熟悉的,形成“一看就能够辨认出”这些服饰适合在什么场合穿,属于哪个片区方言的服装等表述功能;另一方面就是准备要离开原生态环境的那部分“现代彝族服饰”,这些服装的传统文化符号的表述功能会发生变化,要把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个性与人类接受美的普遍心理结合起来。
  彝族服装准确定位,解决了将要把服饰卖给谁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该去怎么做了——如何把服饰按商品的市场规则进行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因此,彝族服饰要树立品牌意识,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开发,采取整合营销方法进行传播。凉山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彝族文化商品化的布局已基本形成,文化定位也开始浮出水面:火把节、毕摩文化、彝族服饰等已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自治州两年一次的国际火把节、美姑的彝族毕摩文化、昭觉的彝族服饰都给人一种彝族文化的整体视觉。
  服饰生产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传统服饰的开发必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继承传统文化符号表述功能,并与人才培养、人才抢救、市场营销结合起来。不同方言区的服装款式,还应到原文化生态环境中去做。挑选农村里那些手艺突出的人,让他们按照传统的工序和方法做出服饰样品,并鼓励多招徒弟,传授古老的技艺。政府要帮他们牵线搭桥,联系服饰生产销售的企业,协助他们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出去。这部分产品的销路除在本地本民族以外,还应有大城市的工艺品商店、服饰教学研究和设计基地、博物馆、旅游景点等。现代服饰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并与现代服装生产领域的先进工艺、生产技术、营销理念相结合。从文化生态和文化表述功能上看,它实际上可以理解是一种“新文化”,或称为创造性开发的彝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是一种可持性发展的整体资源
  
  由于民间工艺传承都在艺人间进行,保护或抢救优秀的民间艺人,成为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采用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下他们的手艺和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服装款式的穿着场合,保留完整的历史资料,为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可以在原生态地区建一些民族文化村或原生态博物馆,重点保护当地传统服饰。可以专门建立生产制作彝族服饰的民族文化生态村,集中培训或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也可以在职业学校或农民学校里开设传统工艺课程。还要给他们讲述这些“古老的东西”能创造收入的方法与原因,以及当今社会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市场情况,鼓励并帮助他们走富裕之路。同时,对服饰产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设计制作、市场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扶持和引导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做“传统文化示范户”,成为文化经济的带头人;要扶持文化蕴涵深厚的乡村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专业村”走向市场,积极申请特殊技艺、特色服饰的专属权,形成品牌以获得有形或无形资产增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2007年第3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内蒙古挖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图格沁”

下一篇浙江畲族村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调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