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华林 谭莉莉]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保护技术研究



作者:华林 中国民间故事网


 

内容提要:论文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的种类构成、档案现状、损毁因素,并提出保护与抢救的切实措施,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技术保护

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是指建国前少数民族以本民族文字、汉文等符号镌刻在石质载体上的反映各民族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书史铭文。西南现存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损毁现象十分严重,认识与分析石刻材料的结构以及损毁因素,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抢救是现今所面临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的构成
 
(一) 少数民族文字石刻历史档案
1.碑刻。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划分为墓碑、寺祠碑、日历碑、源流碑、诗文碑、纪功碑、会盟碑、修路建桥碑、山神碑、山界碑、乡规民约碑、焚书台碑、水文碑等。如云南省现存重要彝文碑刻有武定县《矣木古清代石虎山神碑》、分多村《咪哩莫山界碑》、大西邑《乡规民约碑》、南涧县《十二兽日历碑》、寻甸县《安姓籍贯源流碑》、新平县《雨勺彝文水文碑》等;傣文碑有盈江县《干崖宣抚司刀盈廷的墓碑》、勐腊县《曼崩寨铜顶塔碑》、景洪县清代《大勐笼九曜碑》等;白文碑有大理《应国安邦神庙碑记》、《“词记山花——咏苍洱境”诗文碑》等。
广西大新县境内有不少壮文碑,其中一块蠲免减免碑前面行文用汉文,寨名称大多是古壮字。上林县智城山遗存有一方唐代《智城洞碑》,文中使用了武则天时创造的异体壮字。宜山有清代著名的《廖士宽墓门碑》。桂西发现的一块悼念因受封建婚姻迫害致死的情侣的古壮文墓碑,对研究壮族社会情况有一定的价值。
贵州省彝文碑有毕节县《安氏墓碑》,大方县《额旺把祖源碑》、《妥阿哲彝文纪功碑》、《水西大渡河彝文建桥碑》、《何家桥碑》、《蚂蚁河桥碑》,织金县《明代焚书台碑》等。
西藏藏文碑有山南琼结《赤德松赞赞普墓碑》,拉萨吐蕃时期的《噶迥寺建寺碑》、赤松德赞赞普时期的《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等。
2.摩崖。西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常把本民族发生的重大事件、家世源流、功勋业绩等镌刻在摩崖上,留下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字摩崖,如云南禄劝县明正统年间的《镌字岩彝文石刻》,洱源县元至正三年(公元1370年)的白文《邓川大元国奉训大夫都元帅段信苴宝摩岩》,丽江白沙明代的哥巴文《麦宗墨崖》,贵州六枝特区南宋开庆已未年(公元1259年)的《拦龙桥碑记》,西藏林芝县赤德松赞赞普所建的《工布第穆萨摩崖石刻》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字摩崖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3.石经墙、石经片和石经墩。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和日寺中遗存有许多刻满藏文的石经墙、石经片和石经墩,其中有两处石经墙分别刻的是3966万余字的大藏经《甘珠尔》和3870余万字的《丹珠尔》;甘德县东吉多卡寺亦有石刻藏文《大藏经》,据统计,此石经的内容远远超过《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内容,所刻经片约有十万多块。此外,四川省也发现了这种藏文石经。这些珍贵的藏文石经墙、石经片和石经墩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研究。
(二)西南少数民族汉文石刻历史档案
1.碑刻。现存少数民族汉文碑据普查主要有墓碑、寺观碑、建设碑、乡规民约碑、界址碑、宗祠世系碑、诗文碑、纪事碑、教化碑、告示碑、圣旨碑、诉讼碑、卜卦碑、纪念碑、姓名碑等。如广西现存汉文碑有壮族的《扶绥修整瓶山观音洞碑记》、《靖西武平立录乡规民约碑记》、《环江下南乡谭家世谱碑》、《泗城创建云峰书院碑》、《恩州土州革除蠹目及禁各项陋规碑》、《太平府详定万承土州夫役名额告示碑》、《罗城龙岸乡上地村诉讼碑》(两块);侗族的《龙胜平等侗乡民众规约》;瑶族的《龙胜改革风俗碑》、《都安安定司世侯潘公凤岗纪功碑》;仡佬族的《罗城大梧村孙主堂断祠记》、《罗城大梧村谢姓二冬宗祠碑》等。此外,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也分布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汉文碑刻。
2.摩崖。西南现存少数民族汉文摩崖有记录家族世系的《云南武定军民府彝族土官知府凤(氏)世袭角色》;赞颂个人功勋业绩的《云南楚雄白族护法明公德运碑摩崖》;题记诗文词律的《云南白沙岩脚纳西木氏土司诗文碑摩崖》、《广西大新后岩掌形石痕唱和诗摩崖》、《广西安德照阳关岩石石刻对联》;记载历史事件的《云南弥勒彝族纪义汉文岩刻》等,这些重要的传世少数民族汉文摩崖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除文字历史石刻外,西南还遗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图画石刻历史档案,如广西左江流域发现大量古岩画,其中经过调查证实有重要价值的岩画点有79个,这些岩画点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凭祥和天等县,形成年代大约在战国早期至东汉时期,大多表现广西少数民族先民原始崇拜的内容。
 
二、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的损毁现状与原因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大多裸存野外,风蚀剥落与破损毁坏现象极为普遍,一些珍贵的历史石刻现已湮灭无存。造成这些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普遍残损的因素主要有:
(一)风化损毁
1.石刻档案材料的构成及其损坏。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的风化主要是由石质内部可溶盐类结晶过程中产生的结晶压力,水结冰时产生的压力,酸性物质的化学侵蚀及风雨的机械侵蚀等因素造成的。少数民族石刻历史档案包括用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为材料刻制的石鼓、石刻碑文、石版和摩崖等。石质一般由SiO[,2]、Al[,2]O[,3]、CaO、MgO、Na[,2]O、K[,2]O、FeO、CO[,2]和P[,2]O[,5]等组成,石刻历史档案风化的外因是空气污染物的化学破坏,其次是温湿度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空气污染物中的硫化合物、氮化合物、碳化合物与水、氧作用形成硫酸、硝酸、碳酸等无机酸等造成严重的腐蚀。无机酸与石刻档案中含钙成分发生作用,形成一些与原来石质性质不一致的物质。例如石质表层的碳酸钙与硫酸发生作用:CaCO[,3]+H[,2]SO=4CaSO[,4]+H[,2]O+CO[,2]↑
所形成的硫酸钙在石刻档案表面形成为一种硬壳,这种硬壳层与原来石质性质不一致,由于温湿度变化,表层硫酸钙与其下石质的膨胀和收缩不一致,加之空气污染物中粘附在石刻档案上的煤烟有一定的活性且有吸湿性,能促进上述各种空气污染物对石刻档案的腐蚀,最终使石质外表层产生剥落。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石质风化,都会使石刻文字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2.风化造成的损坏。自然风化如雨水侵蚀、风吹日晒等都会对野外少数民族石刻档案造成严重的损毁。如云南省丽江白沙西园岩脚村旁的岩壁上曾留存有一方珍贵的纳西文《麦宗墨崖》。据明万历《云南通志》卷4记载:“麦宗墨迹,在丽江府白沙西园岩上,是蕃字,难译其语。”所谓“麦宗墨迹”,是当时纳西族“本方文字”哥巴文,由于历史年代久远,麦宗墨迹早已风蚀无存。楚雄州楚雄市属罗摩哨位于哀牢山东麓的一座山神庙中原存有一块彝文《母虎日历碑》,此碑在建国前已剥蚀残损,碑中彝文模糊难辨。而存于景东县属者干地区东屏哀牢山的一个高峰上山神庙中的一方彝文《母虎日历碑》大部分已风化为碎石片,在一石片上还可辨认出一个彝文“猪”字。原存于贵州省大方县响水区青山彝族乡与响水镇接界河边的著名彝文《妥阿哲纪功碑》立于蜀汉年间,因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碑石仅剩左下部一截,残存彝文极为模糊,可辨彝文只有174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湖南现失传古苗文 石刻文字用于苗民起义祭祀

下一篇纸寿千年“良医”稀缺 山西古籍亟待修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