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千年“南溪号子”成濒危非遗项目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原因

  难养家糊口无人愿学吼号子

  老的传承人老去,新鲜血液补充不上,却是为何?

  杨正泽说,他曾劝儿子学“南溪号子”。但儿子奚落他说,自己在外打工每年还能挣几万元,而他吼号子吼破了喉咙,也没多少钱。一席话说得他哑口无言。

  冯广香和李绍俊夫妇6个子女中,至今也无一人愿学吼号子。冯广香称,目前,她3个儿子和3个女儿分别在深圳、贵州和黔江打工。

  在深圳某企业当领班的李昌明是冯广香的大儿子,目前月收入近5000元。他告诉记者,以前父母曾劝他学吼“南溪号子”,但他感到没前途,即使学会了也不能挣钱养家。在深圳打工的大姐李琼仙说,如果有一个靠吼“南溪号子”挣钱养家的舞台,他们愿意回来学。

  冯广香曾把传承的希望放在学校孩子身上,她曾到村小担任过音乐教师,教“南溪号子”。但家长们认为学“南溪号子”没意思,还不如教唱流行歌曲,让孩子跟上时代步伐。冯广香无奈地说:“我只上了一节课,再也没去学校了。”

  鹅池镇党委书记陈煦光认为,“南溪号子”不能走出去,不能吸引人来学,症结在于缺乏商业运作,未找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

  高森认为,像“南溪号子”这样的山歌、号子,其存在的土壤最适宜的是传统的农耕文化。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走了、地荒了,传承没有了对象。同时,由于文化载体的多元化,主要依赖口传心授传承的方式受到挑战。

  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表示,“南溪号子”的窘境,其实也是重庆不少非遗项目都有的困惑。

  举措

  黔江正策划把“南溪号子”搬上舞台

  如何让非遗项目走出传承的尴尬和困局?

  陈煦光称,他们收集整理“南溪号子”曲目,出版了中小学民歌教材。同时,还在当地中小学成立了“南溪号子”演唱队,培养学生的兴趣。此外,每年定期举办民歌比赛,促进“南溪号子”的传承和发展。

  “为让南溪号子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已与7位村民签订了传承协议,鼓励他们带徒弟,并发放一定数额的经费。”高森说,根据协议,7位传承人每个人要包带出一个徒弟,每年对传承情况进行验收、检查。

  张淮称,杨正泽每年国家补助一万元,市级配套补助2000元,冯广香夫妇俩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另外4名传承人也有经费补贴。

  谭小兵介绍,我市正按照“价值优先”和“濒危优先”的原则,采取建立国家、市、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等措施,对“南溪号子”等进行抢救性保护,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高森表示,对“南溪号子”的保护,主要是让它有自我生存能力。目前,黔江正在策划以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为主,将“南溪号子”打造成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希望能像云南和武隆等地一样开拓市场。

  高森的想法是,通过舞台对“南溪号子”进行提炼升华,在濯水古镇或建成后的峡谷公园天天演;或者在景区或城郊农家乐设立表演基地,让“南溪号子”走出南溪村,主动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陈煦光还在想如何将“南溪号子”与周边景区小南海、阿蓬江等相融合进行推广。

  建议

  展示非遗原始风貌 让游客参与体验

  就“南溪号子”要与旅游相结合,这条路怎么走才有特色?

  罗兹柏认为,“南溪号子”面临传人严重老化、审美表现力欠缺等问题。在开发上需要大手笔包装,需要与时尚有机结合,在音乐上要有一定的审美表现,让它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他建议,可依托黔江当地的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学了后进行商业化演出。同时,还可将它融入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歌舞中,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袂开发,强调“南溪号子”的体验性和表演性。

  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营销工程研究所所长李蔚认为,“南溪号子”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可交给专业的公司来操作,走“产城一体化”之路。就是在当地小镇或村落里,建一个能保留当地民风民俗的“基地”,将土家风貌和文化集中展示出来,让游客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南溪号子”,并与游客互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重庆商报 2013年03月27日 09:55
【本文责编:CFNEditor】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陈岗龙]科尔沁草原上的乌力格尔艺术

下一篇粤语说书大师坚守讲古坛50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