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黄树新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桂平杖头木偶戏最初的唱词有人物没故事,或有简单故事而没人物,不能满足当时戏迷的戏瘾,经过不断演变和逐渐完善,才得以流传至今。
“北方有皮影,南方有木偶”。桂平杖头木偶戏列入南方有名的杖头木偶,既是地理上的优势,也是7000年前巫文化的优势。
巫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桂平杖头木偶戏是真正的活态草根。
代代相传生命旺
桂平杖头木偶戏分第一传承、第二传承和第三传承。第一传承是汉代以前,第二传承是汉代到元代,第三传承为清朝同治年间(1872年前后)。第一传承和第二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到了第三传承才有文字记载:桂平杖头木偶艺人何十二,因为生计问题,从桂平投奔北流的亲戚,后又回到桂平,从此定居于桂平寻旺乡。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使杖头木偶戏扎根桂平,成为桂平第三传承的第一代杖头木偶艺人。
1893年-1912年,何旭山三个儿子(何顺和、何廷标、何廷才)和黄汉周、黄文周、黄寿周、温景周为桂平第二代杖头木偶戏艺人;
1912年-1934年,何旭山之徒黄载初、黄胜初、黄凤初、黄仕超、陈仲炯、严振、洪锡发、黄亚居八人,为桂平第三代杖头木偶戏艺人(以上均属何派);
1934年-1940年,黄保佳自创黄派,其派共15人,为桂平第四代杖头木偶戏艺人。1940年-1955年,有40人成为桂平第五代杖头木偶戏艺人。其中,18人属黄派、20人属何派,2人何、黄两派兼之。
1955年,桂平杖头木偶戏形成两大派:一是以李辉为代表的李派,即原何派;二是以温健仁为代表的温派,即原黄派。李辉、温健仁均为桂平第五代杖头木偶戏艺人。1983年成立了桂平木偶戏艺人协会,入会人员100多人。
1984年5月,杖头木偶戏艺人李辉代表广西,出席在桂林举办的全国木偶戏会议并参加演出,演出传统剧目《武松打虎》,获得好评。
韦芳(女)、梁雁玲(女)等现为桂平第六代杖头木偶戏艺人。
韦芳,女,65岁,桂平市西山镇沙岗村。1957年开始学习表演杖头木偶戏,后跟随木偶戏艺人温健仁学艺,以学习温派演唱为主。一直至今,仍坚持杖头木偶戏演出。多是一些庙会活动或者乡村办红事,作为助兴才演唱杖头木偶戏。一般收入不多,大部分是靠个人通过别的活路挣钱,来弥补开支,比如改造、添置戏台、布景、木偶和戏服等。
梁雁玲,女,40岁,桂平市西山镇沙岗村人,现为桂平市杖头木偶戏艺人协会会长。1983年开始学习木偶戏表演,主要代表作有《薛丁山》、《南海长城》、《乔装缴枪》等。
几千年的巫文化,靠桂平一代一代人努力,发展成独特的杖头木偶戏,并一代一代传承,可谓饱经沧桑而又厚重。桂平有充满灵性的山水,古老的杖头木偶一定会焕发耀眼的光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国早报 2011年05月17日 15: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记郯马五大调代表性传承人杨新儒
下一篇: 学者发掘两位“国宝级”民间故事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