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黄树新]桂平杖头木偶戏:文化“活化石”



作者:黄树新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看似离现代生活太远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可谓“简单”——简单的戏棚、简单的打击乐、简单的演唱,这“简单”,其实是原汁原味。被誉为原生态的文化“活化石”、“活态草根”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2007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汁原味“活化石”

  桂平杖头木偶戏以前没有文字记载。2006年9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桂平市石咀镇的长冲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专家发现上万件新石器时代的物品。这些石器,在浔江流域是首次发现。

  据专家称,长冲根遗址发现的石器,距今大概有6000-7000年,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说,那时候,桂平就有先民生活。桂平先民以捕鱼和打猎为生,在劳动中产生了原始的巫文化。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巫文化交融,使巫文化得以重生。

  桂平杖头木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它由民间木偶艺人即兴表演:没有现成的剧本,使用桂平土白话演唱,使用本地的木头制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饰,使用本地惯用的锣鼓,使用桂平原始打击乐。主要反映桂平一带各民族人民以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为内容的传统戏剧。木偶等道具都是自制的,由单人操作木偶并演唱,对故事进行即兴发挥表演,现已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用布幕作背景。木偶戏所用表演棚小巧玲珑。

  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全国其他杖头木偶戏所不同的是,它的唱腔别具一格,分男腔、女腔,忠、奸、老、幼都有相对固定的行腔,锣鼓也视男腔、女腔及忠、奸、老、幼的不同分为多种锣鼓点。桂平杖头木偶戏的锣鼓点,是比较原始的打击乐,由桂平先民的劳动节奏而来,被相关人员誉为桂平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源于生产历史久

  桂平杖头木偶戏艺人经常提到一句:“桂平有庙会就有杖头木偶戏。”

  庙会,是传说中桂平巫文化之一。庙会最突出的是“三大祭”:一是土地祭,二是山岳祭,三是江河祭。桂平三大祭的香火旺盛,历史悠久。可以说,巫文化与桂平杖头木偶戏血脉相连,是母子关系。

  巫文化传承的三类人,分别是捕鱼人、打猎人和古代道公。桂平有浔江、郁江和黔江,三江水量丰富,鱼类很多。捕鱼人习惯下网前唱几句,收网后唱几句,内容主要是感谢养活他们的江河。打猎人打猎时没有唱词,主要是做稻草人,有时把稻草人布置在东,有时布置在西;而陷阱有时布置在西,也有时布置在东,总之是相反方向,声东击西,为的是诱捕猎物。随着农业文明的开始,稻草人更广泛地用在耕种田地方面,目的是驱赶鸟类,保护农作物。古代道公,则制作木头人,使用接魂送魂与感恩谢恩的唱词,感化人教育人。因此木偶戏得名傀儡戏、傀儡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国早报 2011年05月17日 15:42
【本文责编:思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记郯马五大调代表性传承人杨新儒

下一篇学者发掘两位“国宝级”民间故事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