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于伟慧]一个黎族民歌手身后的历史



作者:于伟慧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王妚大是黎族民歌杰出的传承人。图为王妚大2007年参加在北京中国文化杰出传承人颁奖时的留影。记者 于伟慧 摄

  

  黎族民歌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

  海南民歌犹如浩瀚南海盛产的珍珠,熠熠生辉,采之不尽。海南民歌是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是海南人民生活的写照,其题材十分广博,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人文、风光景色、劳动生产、时政世态、社会生活、婚恋情思、祭祖敬神、伦理道德、神话传说等,无不涉猎,无所不歌。在前不久公布的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项目类别为“民间音乐”的共有4项,它们分别是:黎族民歌手王妚大民歌、崖州民歌、舂米舞和儋州调声。

  崖州民歌是起源、流行在三亚市及古崖州属地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是崖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唱颂美好生活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渔翁百姓之歌。它的起源年代如今已很难考证清楚,但其形成的两大要素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中原移民不断迁入,把各地民歌传入崖州,有明代叶盛的《水东日记》中记录的一首反映家庭生活的民歌:“南山头上鹁鸪啼,见说亲爷娶晚妻;爷娶晚妻爷心喜,前娘儿女好孤凄。”还有明代丘齐山作品中一首歌咏真诚爱情的民歌《新镌分门定类绮筵雅令:抗城四句歌》:“郎有心来姐有心,二人好似线和针,针儿何曾离了线,线儿何曾离了针。”这两首古代民歌与崖州民歌:“勿说哥愿侬也愿,哥侬情如线和针;哥愿做针侬做线,针过千层线都跟。”“勿说哥愿侬也愿,哥侬情如放风筝,哥做风筝侬做线;风筝几高线都跟。”相比对照就可以从中品味出其中同根同源的味道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崖州民歌可能是中原古民歌的活化石。二是移民迁入崖州经过长期共处,形成了崖州的乡音方言,民风民俗,随之便演化或产生语言通俗、乡音浓重、又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唐宋是我国诗歌的兴盛时期,加之宋元明后移民进入高峰期,崖州民歌饱受多源头民间文化和唐宋诗词的影响,它不仅文辞美、意境美、唱腔美,且创作手法更具有地方艺术特色。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天涯传统文化、乡情民情、教育礼仪、社会形态、生产发展以及每个时期的文化与文明都息息相关,紧紧结缘。

  崖州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历代民歌大到国家政事,官廷朝政,小到百姓生活,一针一线,凡事都可入歌。民歌艺人出口成歌,句句押韵,和谐优美,唱答如流。它的内容一般有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

  长篇叙事歌(俗称歌封或大朝歌),这一题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叙事长诗。长歌(俗称歌牌),这类民歌的代表作有《贫家织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称歌仔)以七言四句体为一首,短歌多为即兴吟唱歌,精品极多,传唱范围广,如李德裕命名下马岭:“做乜号名下马岭,只见树木生岭上;天涯山海路途远,何处见人马上骑。唐相号名下马岭,待我学明给你听,只因海圮山路狭,只好下土牵马行。”又如《观音填海歌》:“观音挑土填沧海,娜引嘴提扁担败;娜引嘴提扁担折,一担仙土岭两个。”这些都是流传年代很久的短歌。对歌(俗称答歌),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口头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歌内容随意,即兴唱答通宵达旦不停,在民间文化中堪称一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上一篇居素甫·玛玛依:国宝级的“玛纳斯奇”

下一篇[陈巍]故事里的故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