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歌布袋”姚启华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一个被称为“歌王”“歌布袋”的老农姚启华,日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说他一字不识,却能唱2000多首民歌,一连唱个三天三夜没有问题。因为好奇,笔者决定去探访他。

    69岁的姚启华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今天有两家子请我们唱,一家是白事儿,一家是红事儿。平时一个星期至少有两场,节假日忙的时候,一个星期就有五六场。”

    “唱歌要钱吗?”

    “咋不要?白事儿唱两夜500块钱。我们一个班子5个人,一个人落100块,条把烟。一年要唱个百把场,唱到附近的丁家营、土台、老营、六里坪等乡镇,还到十堰、房县去唱,收入也不赖。我还到武汉、北京、上海唱过歌呢。2007年5月,我们到北京大学唱过,暑假里北大的学生又来我们村里实习,几个学生还住在我家呢。”

    说到吕家河民歌的传承,老姚的劲头更足了:“我的弟子可多了,有北京大学的、华中师范学院的、武汉音乐学院的,还有我们吕家河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到现在上百号人了呢。政府开展民歌进校园、进家庭、进机关活动,经常请我们去教学生呢。政府还花四五十万块钱,选送我们这里25个娃子到艺术学校培训,现在回来了,民歌演唱有板有眼,这民歌后继有人了!”

    “唱歌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好处大得很。1999年,六里坪文化站的李征康发现我们民歌村后,官山和吕家河才被人们重视。这之前的官山是个鬼都不到的地方,要是来一辆轿车,老百姓都要围着看几个小时。当年提起官山,给人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留不住干部,留不住老师。小伙娃难找到对象,姑娘纷纷朝山外嫁。”

    “以前是李猛正赶斋,人家有年我无年,熬熟的猪头要现钱,有哪一日时运转,朝天每日赛过年。”唱起以前的苦日子,姚启华有些感慨。他小时候日子过的很是艰难,没吃没穿,7岁帮人家放牛,一放就是6年。不过从唱了多少年的山歌被发现以后,“我们官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就说我们吕家河村吧,过去不通车,只有6公里的简易土路。2001年省、市投资修成了丹江口市第一条通村柏油路,2004年又修通了吕家河到田畈的柏油路,各户门前都通了水泥路。去年6月8日,我搬进了新家,住进了小洋楼,过去哪想过呀。那天,正是吕家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日子。现在有了路,游客都来玩,听歌,看风景,吃农家饭,好不快活!多的时候,来旅游的大巴一天就有30多辆。村里有经营头脑的人家都办起了农家乐,一户一年也有个几万块钱的收入,有的毛收入三十几万呢。”

    “官山呀,吕家河,哎嗨呀,歌呀歌手多,男女老少呀会唱歌,唱得日子好红火。”老歌王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7-12 07: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姚付祥]“江南秀口”王丽堂

下一篇西藏八十六岁老人说唱《格萨尔王传》两千多小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