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作者:王卫华 中国民间故事网


  相比之下,昌黎皮影在影人制作、音乐伴奏和皮影操纵三方面的传承发展状况则比较乐观。以往影人的制作主要是为演出服务的,如今,昌黎皮影的影人则在表演类基础上衍生出工艺收藏类。工艺收藏类影人同表演类影人在造型特点上是一致的,只有在做工的细腻程度上显出差别。一般来说,表演类影人的做工不及收藏类影人细腻,因为其用途主要在于表演,以驴皮、牛皮等制作的影人虽然具有一定的韧性,但过多的雕镂会使影人脆弱易损。收藏类的影人则大多被装裱悬挂,所以不必因其实用性考虑而减少刀口。这类工艺收藏性质的影人,根据档次,价格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之间。昌黎皮影雕镂精美、地方特色鲜明,尤其在近年传统手工艺复兴的背景下,工艺收藏类皮影的形成为昌黎皮影制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皮影雕刻技术与许多民间传统雕刻工艺是相通的,因此,昌黎皮影的阴雕阳镂、上色上油、人影装订、旧影翻新等技艺也都得到较好的传承。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昌黎皮影人与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在一起,用机器制作出相较于工艺收藏类影人在价格方面更为低廉的旅游纪念品,其价格在几十元至上百元之间,销路良好。

  昌黎皮影戏的乐队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昌黎皮影戏的曲牌大多来自对民歌、歌舞、戏曲、说唱、器乐等民间音乐的借用,因此,掌握乐器使用与演奏曲调技能的艺人不仅能给皮影戏配乐,还能给其他表演和剧种配乐,这类具有“通用性”的技艺在当代有比较广泛的传承机会。但是,在十人左右的影戏班中,乐队就要占三、四人,在外出演出时队伍庞大,开销也大。“向东皮影剧团”在近年来的全国性展演活动中,采用了录音配乐的方法,即将乐队的伴奏事先录制好,在演出时用播放的录音进行伴奏,以替代乐队的现场演奏。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利用现代数字记录与传播手段可以使演出更为便捷,且从一般观众的角度看,其与现场演奏效果差别并不大;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表演的整体性。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观众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冀东皮影戏的老戏迷田大娘说:“还是现场伴奏的好听,有味道。录音(伴奏)的也行,只是(我)心里觉着别扭”,而影戏的新观众刘同学却说:“对我来说(录音伴奏和现场演奏)都一样的呀,我听着差不多,反正我主要就是看(皮影的动作)”。

  皮影的操纵表演虽然需要很高的技术,但是它对于年轻一带的传承人来说还是能够掌握的。手指灵活、反应灵敏的年轻人只要掌握人物表现的基本要领,多加练习就可以培养出很好的操纵技术。但目前皮影的操纵与表现还是趋于程式化的,其技术与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与创新。

  三、文化传播视域下昌黎皮影戏的发展策略探讨

  表演类民间艺术通过文化传播实现其功能与影响。传播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信息流动与共享过程,是信息交流的主体凭借某种渠道、手段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某种符号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千百年来,“以声感人,以动传情”的昌黎皮影戏,一直是以技艺为依托,通皮影艺人的演唱与实物表演,将文学脚本中的信息直接诉诸人的听觉、视觉,使观众获得审美享受的表演艺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昌黎皮影戏的表演,就是一个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的过程。而传播也正是保证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因此,在以传承为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当以传播为措施和手段,发挥其在保护昌黎皮影艺术中的关键作用。然而,现代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表演艺术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期待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而要使昌黎皮影艺术更好的传播,就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思考在当下这一快节奏文化和视觉文化发展的时代,皮影戏观众的审美需求与方式,利用文化传播的背景与手段,更新其表演内容、创新其表现形式、拓宽其传播路径、创造其传播场域,以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一)更新表演内容,创新表现形式

  要使昌黎皮影戏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使其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人们能够接受它、欣赏它。据张向东老先生讲述,剧团有一次在北京演出,而在几出传统剧目表演结束后,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女孩跑过来哭丧着脸对他说:“爷爷,这个‘动画片’不好看”。这句话引起了张老先生对于皮影戏表演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一些反思:儿童是最有好奇心的,但对于看过现代动画片的她们来说,皮影这种传统的“动画片”已经不再新鲜、不再有趣。况且,年幼的儿童尚能够将皮影表演直接类比于电视动画,那更何况是见识更广、思维更成熟、对事物“见怪不怪”的青年人和成年人呢。所以,想要使皮影戏被观众们所接受、欣赏,就需要使其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文化心理。

  昌黎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大多是曾经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在传统社会表演时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这些故事却未必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兴趣与认同。皮影戏的剧目题材应结合时代,进行及时更新。皮影戏剧目作家群的消失使其内容创造艰难,但是,皮影戏剧本故事却可以直接借鉴于多种文学与影视作品。神话剧、仙侠剧及武侠片等具有奇幻性情节的作品皆适合改编用于皮影戏表演。近年来备受观众欢迎的《捉妖记》《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画皮》、《寻龙诀》《龙门飞甲》等影视作品都能够为皮影戏剧本的编写提供很好的素材。一方面,这些作品本来就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改编创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观众基础;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跌宕的情节、神秘奇幻的环境,能够发挥出皮影戏在表现人物夸张动作、场景风云变幻方面的优势,这是其它剧种所达不到的。虽然皮影表演难以企及影视作品的画面效果,但这种尝试能够激励本就传承较好的皮影操纵技术进行更好的发展与创新。

  皮影戏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为配合新的表演内容,在影人形象、伴奏配乐等表现形式方面也要进行创新。昌黎皮影戏的影人具有造型结构严谨、雕镂精细等特点,但却略显僵化;《狼牙山五壮士》等表现近代历史故事的皮影戏,影人的造型又远不及传统皮影戏的影人制作精细。其实,传统影人形象的工艺造型,完全可以在保留雕刻等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创新,重新设计出不同时文化与时代背景中的、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影人角色,在服装、发型、五官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尝试。对动画类影视剧中原有的动画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我们现在所见的昌黎皮影造型,大多也是借鉴和吸收了同时代民间剪纸、雕塑、壁画、戏剧脸谱和服饰等造型的艺术特征而形成的,所以对人物原有形象的借用、加工并非是“抄袭”、“取巧”,而是从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影人的创新决不能破坏“皮”与“影”的艺术本真。在冀东一带的皮影戏表演中,一些剧团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将影人的制作材料换为木板,再在上面直接以荧光颜料进行绘制。表演时更是取消传统皮影的影窗,直接以黑幕为背景。这种表演方法虽然能够产生很生动的视觉效果,但其表演中既无“皮”又无“影”,彻底改变了皮影艺术的本质,这是不可取的。昌黎皮影戏的配乐也可在保持其传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增强表演的生动性、趣味性,可在剧情的发展中加入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等作为背景音。2012年,“向东皮影剧团”在国际木偶节上表演传统剧目《火焰山》时,极富创意地将《西班牙斗牛曲》作为孙悟空智斗牛魔王这一情节的配乐,音乐响起时引得国内外观众一片欢呼、掌声连连。可见,这种创新的形式是能被观众接受并受到欢迎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下一篇[侯松 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