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温士贤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动物伦理的进步与马戏行业的没落
马戏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传统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据考证,“马戏”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桓宽所著《盐铁论》记载:“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无用之器,玩好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桓宽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是马戏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二是这一时期出现大量驯化动物的娱乐活动。在汉代百戏图中,“驯象、驯虎、驯鹿、驯蛇均有发现,这些兽类显然已驯服温顺了。”可以说,古代社会以驯化动物为依托的娱乐活动,即是今天马戏表演技艺的雏形。
进入唐代,马戏表演技艺进一步成熟,所驯养之动物品种也进一步扩大。大至大象、犀牛,小至斗鸡、蟋蟀,均在驯养之列。“驯象”、“驯犀”在盛唐时期属重要的马戏表演项目。西藏桑鸢寺唐代壁画上描绘的,有力士与象角力,使象假作摔倒;还有令象以前足及鼻为支点,后脚凌空,做倒立动作。宋代是马戏发展史上的又一高潮时期,其主要成就在于骑射结合和表演内容的增多。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已有“猴呈百戏”“鱼跳龙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马戏节目。《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详细描绘了当时的马戏表演情况:“合曲舞旋讫,诸班直常入祗候子弟所呈马骑,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球,击以红锦索掷下于地上,数骑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谓之‘拖绣球’……”由上述记载可知,当时的马戏表演已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和巧妙的节目编排。马戏表演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动物习性有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已能够驾驭各类动物供人消遣娱乐。
马戏表演不仅在民间盛行,同时也深得王公贵族的喜爱。在唐宋时期的皇宫御苑中,均驯养有大量珍禽异兽,并且表现出较高的马戏表演技艺。唐宋之后的统治者,娱乐趣味逐渐转向了杂剧和戏曲方面。马戏表演遂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江湖把戏,多是在民间以跑马卖解的形式开展表演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马戏表演成为马戏艺人的谋生手段,而驯养的动物则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和经济来源。
马戏表演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各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马戏表演活动。西方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的马戏团,是1769年于英国伦敦所创立的菲利普·艾特雷马戏团。在19世纪早期,美国玲玲马戏团采用进口大象进行巡回展览的方式吸引大众,马戏表演在北美风靡一时。西方马戏表演形成了以玲玲马戏团、太阳马戏团、纽约大苹果马戏团为代表的马戏团。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之间的马戏交流活动也渐次出现。19世纪后期,西方马戏团进入中国进行马戏表演,从而为中国马戏行业带来诸多新的表演形式。
马戏艺人虽然具备特殊技艺,为人们生活带来丰富的娱乐活动,但在封建社会却被贬为下九流。艺人子弟在明清时代不能参加科举考,难以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这也促使马戏表演技艺成只能在特定的群体内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马戏和杂技等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戏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马戏表演一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这一时期,苏联马戏团,法国、蒙古、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杂技团先后来中国访问演出。在20世纪60年代,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北京、上海、齐齐哈尔建立了大规模的马戏队,大连、武汉、安徽等省市也先后搞起了大篷式的演出。”马戏表演,在中国民间社会一度兴盛。
对于自然界的动物而言,学会生存就是其生命训练的全部内容。然而,对马戏团中的动物而言,它们必须学会配合马戏艺人的指示,学会超常动作技巧才能得到较好的待遇。在传统的马戏表演中,经常会看到动物表演失误而遭到马戏艺人的暴打。现在,随着动物伦理的发展,人们对动物给予更对的尊重和关爱,在马戏表演中很少见到马戏艺人的暴力行为。动物伦理的发展给马戏行业的驯养理念带来重大冲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戏的表演形式和欣赏趣味。
马戏表演不仅受到动物伦理的制约,同时也遭受各种动物保护政策的限制。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动物表演。我国林业局于2010年7月下达《关于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低俗广告、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等各种不当行为。同年,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公园要立即进行各类动物表演项目的清理整顿工作。2013年7月,住建部发布《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动物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转变,并明确指出要杜绝任何侮辱、虐待、恐吓殴打动物的行为,杜绝各类动物表演活动。2017年7月,住建部颁布国家行业标准《动物园管理规范》,在总则中明确动物的五大福利,同时规范明确规定动物园不应开展下列活动:“1.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2.在游客视线范围内投食活体动物;3.将野生动物作为道具用于商业活动。”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动物园和马戏团中展演动物的生存质量。在相关政策的限制下,国内马戏团和动物园均大量削减动物表演的数量和种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篇: [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下一篇: 专题║ 文化遗产的批判性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