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劳拉简·史密斯]遗产本质上都是非物质的:遗产批判研究和博物馆研究



作者:劳拉简·史密斯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遗产制造

  遗产是重要的、有活力的。它是动态的,而非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东西。它包括一系列发生在特定地方或空间的行为。虽然遗产是在地方上发生的行为,但是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遗产地,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发生过的事情制造了意义,承载了人们的记忆。遗产地也给发生在这里的事情提供了场景感与真实感。

  遗产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它不是具体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记忆,纪念,知识和记忆的交流与传承,身份认定,社会文化价值、社会文化意义的认定和表达。这一过程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维持保守价值。

  遗产的本质是一种经历,一种社会文化展演,人们通常积极地、自觉地、批判地参与其中。遗产产生了什么影响?被认定为遗产将会产生哪些后果?遗产活动带来的是人们创造的情感和经历,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记忆。这些会让人们产生认同与归属感。此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网络与联系被不断地创造、再造,而不是维持现状。遗产活动促进了这些网络与关系的再造。在遗产活动中,人们产生、审视、思考、拒绝、欢迎或改变有关过去和现在的社会文化价值、意义与理解。身份并非仅仅是产生于遗产地,被遗产地再现的静态之物,当人们、社区和机构基于当今社会、文化、政治需求,重新阐释或评价过去,记起或遗忘过去时,身份被不断积极地重构、协商。

  遗产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过程或涉身的展演(embodied performance),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和背景。在下文中,我将介绍其中三个层面。

  四、三个层面

  首先来看机构层面的遗产制造。当遗产部门和政府拟定、实施文化政策和资助政策时,它们在参与遗产制造;当博物馆和遗产专业人士就收集文物,是否举办展览,是否保护或保存某些遗产地或建筑物,以何种方式阐释遗产或不阐释遗产做出选择时,他们同样是在参与遗产制造。国家或国际的遗产名录是遗产制造的产物,因为它代表了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在的特定信息和观念。博物馆展览也以同样的方式制造遗产。遗产地和博物馆的展品并非是被发现的,而是被认定的,它们代表的是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们想要讲述的遗产故事。

  遗产制造的第二个层面发生在社群。然而前期的遗产研究中经常忽略的一点是,遗产专家这一群体本身也是一个社群[22](史密斯,沃特彤,2009)。博物馆员工和遗产官员可以被理解为遗产事务中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和其他遗产利益攸关方一样,与遗产物和遗产地打交道、控制它们,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职业身份[22]。

  在个体层面也存在遗产制造。尽管机构(例如博物馆和遗产机构)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展览、运用阐释材料来指导和影响观众的遗产制造,但他们不可能总能控制观众对遗产的理解。因此,遗产制造的第三个层面发生在个体层面,尤其是人们去遗产地和博物馆展览的时候。我的许多研究关注的正是第三个层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菅丰]跨越“错误的二元论 (mistaken dichotomy) ”

下一篇[梁永佳]“叠写” 的限度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