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马知遥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年画普查和抢救是一个非遗典范
“2011年,历时近9年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普查、编纂、出版工作终于大功告成,出齐了22卷。它囊括了我国现存的依然有活态样式的著名年画产地和品类,也部分地整理了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现今已无活态传承的年画历史资料,同时以域外卷形式,把中国木版年画在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流传、收藏纳入集成,形成了我国首次对年画的全面大普查。这是首次以浩大卷帙集中呈现的年画文化成果。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重大创举和伟大成果。”[4]可以说,冯骥才先生领导下的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用十年的时间留住了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而这十年所取得的经验也为正在进行的举国上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留下了范例。“①选择试点进行民俗文化个案调查;②编纂指导全国实施工程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手册》;③确定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项目为整个工程的龙头项目、示范项目,率先实施,及时推广经验,以带动各个项目的全面展开。”[5],从木版年画抢救的一开始,我们就能发现,冯骥才一开始就想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问题。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缺少经验的情况,如何立足本国实情,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中吸取经验,是冯骥才所思所想。而作为龙头的木版年画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者自身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对民间文化的深厚情感。如果少了一样也不能真正将木版年画的抢救工作做到实处。冯骥才的具体做法是亲自撰写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编纂体例、方案、规范》,明确提出了分类原则、集成体例结构等。“其中的开创性做法有:①各地必须对年画产地进行全面普查;②必须是文字、图片、影像综合的立体记录,全景呈现,文、图、光盘统一出版;③要全面概述年画产地的历史、发展、特点、现状等;④内容必须包括:代表作、分类、年俗、艺人、技艺、张贴方式和民俗功能、年画艺人及其传承谱系、年画画店及营销传播范围、年画传说歌谣谚语故事、制画习俗等。”[6]这样的做法,明显是将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的特点及田野作业的方法柔和在一起,开创性地应用到了实践中。这样的做法也就出现了十年后几百万字容量的集成和口述史,出现了大量丰富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丰富的田野录音资料。这样的考察为今后的年画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按照冯骥才的思路,出版是成果之一,另外还有大型成果展、年画博物馆、年画数据库、口述史及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这些思路都逐一得到了实现。向云驹先生对这项工程的评价非常恰当。他可以说直接指出了十年木版年画抢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必须意识到在我们古老的大地上,老东西有新事物的方向,旧传统必有其永恒价值而方成其旧,古老的必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民间的必有民族的深在其中。”[7]从学理层面看,中国木版年画渗透着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是一种形象化的民间记录,通过民间艺人的视角,清晰地记录和描绘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向往,同时也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年画创作。
各地的年画因为古老而开始濒临绝迹,也因为年画的地域性,还保存着当地完好的年画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在年画创作中可以看到最为明显的表达。
无论精工细做还是粗犷自由,各地年画中所呈现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精神都实实在在地通过年画传达传播着。
作为年画,由于其木版刻印的特殊性和古老性,在当代生活中开始受到局限和排挤,但不能因为它操作方式的古老就主动放弃和抛弃,因为作为和年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老年画一旦被现代生活抛弃很可能就此绝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篇: [刘晓静 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
下一篇: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1]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