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作者:赵冬菊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马克思在谈到实物资料与非实物资料,即与“非物”的关系时也说:“工艺揭示人类对待自然界的关系,揭示出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所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种种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的本身组织,必须研究遗物的构造;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动物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划分经济时期的事情,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用什么手段去做。劳动手段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所在的社会关系的指示物”⑨。这里也指出了实物资料“物”与非实物资料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的问题,说明实物资料中的工艺、技能、技巧、手段、方法等非物质文化成分对解读实物资料都是极其重要的。即便在现在,我们仍然可从中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
其三,博物馆的“物”,即可移动文物中的藏品和不可移动文物,其自身也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因素。比如,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蚕纹、龙纹、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等⑩ 纹饰,既反映着当时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情趣爱好,也反映着其风尚习俗和对文化与自然的认识与理解,还反映出当时的工艺、技能、方法和经济的水平等,因此,博物馆的藏品与非物质文化始终是不可分离的。再看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也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因素。以布达拉宫为例,它就包含了建筑艺术、技能、技艺、方法、习俗、礼仪、信仰等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由于有了这些非物质文化内容,才使得这幢建筑更有灵气、更有魅力、能赋予更多的想象,让不少人神往。古代的庙宇、碑刻等也同样包含有传说、故事、心理、民俗、礼仪、技能、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分。所以,博物馆所研究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相互依附、依存和渗透的。这种依附、依存和渗透的关系或程度往往又取决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布达拉宫就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和背景中产生的,是当时所在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产物。
由此,我们认为,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都是相互渗透和不能分离的,博物馆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离不开博物馆,双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三、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既然如此,那么,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呢?
第一,人才和科研优势。博物馆汇集了包括人类学、考古学、文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计算机学、文学(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包括美术、摄影、摄像、表演等)、宣传、演讲、讲解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但承担着博物馆的各项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如考古发掘、文物征集、藏品的收藏与保管、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有熟悉和研究。以湖北宜昌市博物馆为例,在近百人的队伍中,从学历上讲,有来自各高等院校的一批研究生、本科生;从专业来讲,上述专业的人才都应有尽有;从专业成果来说,有考古学、民族民俗学、民间文学、艺术或巴文化、楚文化、民间文化等多方面的多部著作和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有多年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民俗学专家;从文化展示来说,有陈列设计、制作、表演等多方面的设计师、能歌善舞的表演队伍和空旷的展厅……这些人才除了从事传统博物馆中的三大职能工作以外,实际上早已担当起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在宜昌市博物馆内,早在十年前就成立了古建筑民俗文物研究室,专门从事着古建筑、民俗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中已大量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本单位有声有色地开展了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且对自2003年宜昌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以来全市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启动、调查研究、“申遗”等工作也多有贡献。即便如此,宜昌的“非遗”工作仍然感到人才的紧缺,特别是文博方面人才的匮乏,急需有博物馆方面知识的人士参与。假设这一工作由博物馆来承担,人才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博物馆完全有能力担当起这一工作。作为中等规模的宜昌市博物馆来说,就能有如此众多的人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那么,全国其他地区的博物馆,相信也不会逊色,相信都能担当起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第二,保护、保存和收藏优势。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保管收藏。因此,它有固定的且具备各种温湿度条件和安全性能的库房、柜架、囊匣等设备设施,以及懂得相关保养、保护、安全等知识的保管收藏专业人才队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作中的各种资料,包括录音、录像、摄像、摄影、文字等资料和一些工具、器具、工艺品等实物资料,都是需要保护、保管、保存和收藏的。而目前的现实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少地方归口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使用的人员大多是从下面单位借调而来,各种资料的保护、保管、保存和收藏尚无合适的地方,这样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资料的损毁、破坏甚至丢失。但如若将这一工作交给博物馆来完成,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专题║ 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