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刘晓南 杨鑫基]试点与保护: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刘晓南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3年开展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上海在民间曲艺类方面有一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全国试点项目,并同时确立了两项市级试点项目。由此,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正式投入运行阶段。

  对试点项目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实践与思考的过程,既要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要有利于积累保护经验、丰富保护手段、提高保护水准,全面实现各项保护目标。

  我们有幸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参与者,介入了本市全部工作的创意、策划与运作过程,因而,想就此从个人视角出发,聚焦于保护三个试点项目的若干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焦点之一:地域特色与试点项目

  上海是座现代化大都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上海的文化又很特殊,自从开埠以来就长期处于中西文化、都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与互渗之中;民族民间文化在上海的生存空间并不宽裕。

  因此,坦率地说,从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之初,就多少有些让人无所适从,缺乏足够的心理与机制上的准备。

  保护必须有对象,对象的确认有严格标准。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毫无疑问,具体到确认上海的试点保护项目,就应当起码具备通常称为“本土化、草根性和历史感”的几个特征。然而,寻找符合这个尺度而“拿得出手”的项目,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上海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于04年底,收录的种类有45个。其中或则虽流行甚广,追本溯源却并非源自本土;或则虽拥有本土民间艺术的品牌优势与声望,却短于历史积淀和传承性。因此,出于地域尊严和对传统文化的亲密感,没有人会公然悲观地判断“上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贫乏”,但对于严谨而又充满理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来说,其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却是不言而喻的。

  但另一种意见却占据了主导地位,那就是认为试点应着眼于“反映本地或本民族所独有的特色,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原则,特别是“具有一定工作基础”这句话的影响至关重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编撰的“十大民间文艺集成”虽尚未提高到保护的层面,但对筛选出体现上海特色的项目,已具有相当的认知能力,为今天的试点保护创造了一定的基础,使我们有了从容选择的余地。

  依赖学术理论界、艺术界和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民间文化人士的戮力合作,通过慎密的分析与论证,终于从历史的封土堆中,发掘出了南汇锣鼓书、青浦田歌、松江顾绣三个试点项目,不仅为上海拥有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供了充分的史实依据,其中南汇锣鼓书也成功地申报为全国第二批试点保护项目,青浦田山歌和松江顾绣同为上海市级试点保护项目,填补了上海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的空白,意味着上海民族民间保护工程也从此开启了崭新的境界。

  焦点之二:价值、濒危与抢救

  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松江顾绣究竟能否代表上海地域最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这一问题的提起,当然与上海城市的地位和影响有关,人们对上海怀有较高的期望,“拿什么”与 “是否拿得出手”为人们留下了双重悬念。我们既不苟同“上海无保护资源”一说,也不赞同以“世界绝无、全国仅有”的奢望来自我设限。特色与试点的关系应该是必然的统一, “拿得出手”与否全在于我们对三个试点项目的最大价值、最大濒危原因、亟需抢救的紧迫性,有全面而辩证的认识。

  所谓最大价值:即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已无其他项目可在历史与文化地位方面超越其上。南汇锣鼓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上海民间曲艺最古老的原生形态,它的前身为太保书,相传产生于汉末晋初,初为一种类道场的神巫仪式,在祭祀活动上说唱因果报应或作消灾禳祸活动,宗教气息浓郁;而后也演唱民间故事、神话传奇,以唱为主,仅一人一鼓一锣而已,传播于上海市郊及浙江嘉兴平湖地区和江苏毗邻地区;在它的艺术实践中,又吸取了上海评话的说表,钹子书的表演形式和宣卷的音乐、民间武术的开打场面,成为风格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青浦田山歌是稻作文化时代的一道民歌风景线,产生于农民秧田劳作时的即兴歌唱活动;始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演唱形式自成一格,音调高亢嘹亮,既能抒发愁情,又能解除疲劳,代代相传,流传甚广;上世纪五十年代,田歌进京演出受到了音乐界的赞赏,报纸、电台都有报道。顾绣技法源于北宋,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结缘,已超越绣品仅为饰物用品的局限,升华到了高雅艺术境界;其由明代上海名士顾名世家庭群体发展创造,又依赖女性眷属个体的杰出成就而传世,堪称上海民间文化史一绝;而其丝线、绸缎等用料,均是明代上海繁荣的商易经济、发达的纺织技术之产物,其成就背景与上海开埠后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顾绣虽贵为宫廷藏品,但创作群体与创作场所始终存在于民间,顾绣也以中国民间刺绣术的身份流传至今,甚而具有与中国儒教文化、武术文化和医药文化一样的文化强势,可超越国界对世界文明发生影响。因此,参与评审的专家们一致赞同它们为最富上海特色的试点保护项目。

  所谓最大濒危原因,即危及生存的最大威胁:濒危与保护是因与果的关系,濒危即事物的现状,保护为消除威胁的行为;无威胁者毋须保护,威胁轻者保护可以从缓,威胁严重者则需重点保护。三个项目均在重点保护之列,可见其受威胁程度是基本相同的。国际上把濒危的原因界定为:瘟疫、灾害、武装冲突、战争以及各种形式的国家动乱;同时也承认由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变革进程或城市化、或文化移入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项目濒危的原因也不尽然。那么,什么是三个试点项目最大的威胁?兹将南汇、青浦、松江三个区政府的保护申报书中,有关濒危原因的表述,列表如下:

  项 目                                        濒 危 原 因

  南汇锣鼓书    政治动荡、艺人老化、唱本失传、创作萎缩

  青浦田山歌    农作生存载体消失、艺人老化、受时尚艺术冲击

  松江顾绣        战争动乱、工厂解体、艺人老化

  显然,南汇锣鼓书亟需解决涉及创造方面的危机;青浦田歌因旧时农作生活方式消失,应开辟新的演出活动舞台;松江顾绣则需要依托新的生产场所。

  所谓亟需抢救:抢救与保护同指采取措施、确保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但在词义上更具急迫性。国际上无论抢救抑或保护的措施,都包括为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从上表中还可以发现,当其他濒危原因淡出或消失时,“艺人老化”即成造成濒危的共同威胁。从抢救紧迫性来看,当前亟需的理所当然非“艺人老化”莫属。年龄老化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民间艺人的老化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威胁尤为严重。他们身上浓缩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和精华,对资源挖掘、资料保存,尤其传承和延续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功莫大焉。南汇区开设的“锣鼓书表演艺术培训班”,依靠老艺人带班示范,传授表演技艺,已培养了大批能登台表演的年轻学员,不到一年的时间已使锣鼓书传承谱系由50余人猛增至200余人。松江顾绣目前年事最高的艺人戴明教老人已84岁,上世纪20年代开始学艺,至80年代带教授徒,门下弟子今日已成顾绣高手,又培养了十余位年轻“绣娘”,使顾绣绝技得以香火不断。抢救措施有长、中、短期之别,有论者以为保护老艺人属短期行为,但笔者认为从长远观点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抢救保护老艺人已刻不容缓。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魏小石]当文化成为“遗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