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方圣德]浅论公众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层”



作者:方圣德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3、保存与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

  保存和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这就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要想完整的保存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是有限的条件内相对的实施,设立生态博物馆提供了这一相对的可能性。

  生态博物馆是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实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又称作“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建立生态博物馆,越少参与经济利益,就越有利于保护原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唤起原居民保护与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的意识,加大政府和民间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它能提升原居民的责任感、遗产内聚力和保护意识。此外,这种“博物馆公园”的形式,必然会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及来访者,除了在进园前的强制性“教育”外,生态博物馆还以其独有的魅力促成和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其保护的意识。

  设立生态博物馆只是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愿望是要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个愿望而已,在科技、经济、民众的生活文化形态演变的推进下,有些东西是注定要消失的,但随着民众保护意识的增强,那些注定要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顺利地以转型的方式如在博物馆、民俗馆或文化馆层面上采用相对活态的方式加以保存。例如,皮影的演出,随着电影、电视及网络的普及,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皮影艺术的式微具有其必然性,性质亦将改变。在台湾,在皮影艺术还没有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政府和民间机构设立“皮影戏馆”,整理皮影的发展历程,收集皮影戏演出的道具,再现皮影戏在各个时期的演出场景,建立传承人档案,定期邀请各派传承人在“皮影戏馆”演出,以相对活态的方式留住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记忆,也给大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借鉴方式。

  综上所述,公众保护意识的强弱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在国外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如其突出强调的“文化社区”、“地方社团”、“当地社团”和文化遗产在社区层面的保护问题。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民众的素质、政府行政方式的惯性,直接的、完全的社区层面的保护并不适宜,注重政策的引导,加强各阶层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才能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谐的开展。 (来源:艺术百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杨敏 王勇]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

下一篇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困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