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郭丽锋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宿命悲剧的民俗心理
“不论是宗教还是封建迷信,都是相信有鬼有神的,都是相信有‘前世’、‘今生’、‘来世’的,都是相信有‘天堂’‘地域’的,而且也都想信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命里注定’的”,[13](P11)宗教与民间信仰是形成民众轮回报应观与命运信仰的基础,不过许多时候,轮回报应观和命运信仰都是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的,这一民俗心理反应到作品中便是宿命悲剧模式。
(一)三世轮回报应观
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观是对人间秩序的神学解释,以来世的幸福或前世的造孽来弥补现世的悲惨,将人的现实处境解释为命中注定,用以说明现实世界的合理性,民众的轮回报应观是受到佛教影响的。
佛教认为众生按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行善者得善报,作恶者得恶报,果上又可以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如此往复流转,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里轮回贯通转生不止。“佛教主张生存就是痛苦,而今生的苦难又是前世造孽所致”,[14](P3)“各自之死,善恶殃就,各自随其身”,“是故随业,各自受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对于轮回报应说民众深信不疑,好人就一定有好报、恶人就一定有恶报吗?为什么穷人做善事仍穷?富人做坏事仍富?为什么“修桥补路双瞎眼,无恶不作寿千年”?为什么忠良岳飞却给奸佞秦桧害死了?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如果再深问“什么时候报”?他们会说“今世不报来世报”,我们不得不佩服因果报应严密的逻辑性。民众坚信善恶有报的功能是永远存在的,做善者必定能得到善报,作恶者一定能得到惩罚,这是无法逃脱避免的,也许有的人的善或恶,并没有受到善果或惩罚,民众认为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业力因果尚未成熟,一旦成熟,果报就会来到。人及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因各自在现世的善恶行为在来世得到报应,“命好与命坏是前世所修”, 对于生活得好的人,民众以为是命好是上一辈子积善修德的收获,也是对这个人前生行善的报答;对于那些生活艰难、衣食难全或灾祸不断的人,民间以为是他们命不好,是上一辈子伤天害理的报应,也是老天对这个人前世胡作非为的惩罚。这种民俗心理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娇红记》里申纯认为自己是“前生命怪,今生命凶”;“所以后来弄出许多事来,此虽是大数,也是这大鹏结下的冤仇”,[8](P8)岳飞被谋害是前世恩怨未了,是罪有应得的轮回报应;《雷峰塔》里“那许宣原系我座前一捧钵侍者,因与此妖旧有宿缘,致令增此一番孽案”,“吾当命法海下凡,委曲收服妖邪,永镇雷峰宝塔,接引许宣,同归极乐”,[9](P642)白蛇许宣缔结婚媾乃前生孽缘,法海千方百计阻挠破坏不过是奉旨行事。一切都前生已定,无处可逃。
(二)命运信仰
国民的命运信仰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诸子百家都信命,《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论语·八佾》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孟子·离娄上》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墨子·天志上》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教育人们乐天知命,安贫守拙。春秋战国时期,命运信仰开始普遍化。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是说人一生中的生死、贫富、祸福等遭遇都是命中注定的,与生俱来的,“命里只吃八槲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运好,天让你富裕顺达,遍地黄土也成金;命运蹇,天不佑你,喝口凉水也塞牙,烧香菩萨也掉腚”、“福大命大,有罪自赦,有庀自解”、“认命”、“命里当有终须有,命里无有莫强求”,“命里无儿强求不得子”等等,诸多民间俗语表明对于自己的生活遭遇,人们只能被动地去承受,而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叫“命中注定”、“天命难违”、“天不保佑我”,而人则“无力回天 ”、“回天无术”、“人算不如天算”、“敬神敬天”,人们只能顺天,惧天,才有可能得到庇佑,得到福气,如果怨天、违天、骂天必定遭到祸殃。《娇红记》里王娇娘认为自己“忒命穷”,《封神演义》中商纣的覆灭、西周的应运而生都是“天意已定,气数使然”,[16](P5)“此是天数,非人力所为”,[16](P25) 不单单是目不识丁者,就是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也对命运深信不疑,命运信仰几乎可见于现存的所有悲剧作品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高丙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王宏维 . 命定与抗争[M]. 北京:三联书店,1996.
[4] 陈勤建. 文艺民俗学导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5] 鲁迅. 鲁迅杂文精编[C].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 苏国荣.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鲁迅 . 鲁迅杂文选集[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8]钱彩 . 说岳全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庄汉新 . 中国十大经典悲剧故事集[Z].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10]列维·斯特劳斯(俞宣孟译). 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1]丹纳(傅雷译). 艺术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2]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13]中国无神论学会 . 宗教与无神论[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4]高寿仙 . 中国宗教礼俗[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5]许仲林 . 封神演义[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本文原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篇: [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
下一篇: [王逍]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