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宇晓]瑶族的汉式姓氏和字辈制度



作者:宇晓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广东连南八排瑶中的汉姓姓称略与盘瑶相近。据清人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载:八排瑶族的姓氏,“一曰盘、一曰房、一曰唐、一曰沈、一曰李、一曰莫、一曰冯、一曰黄、一曰邓、一曰何,大略不过此十姓。”现代的调查表明,李来章的说法并不很确切,事实上,除了他所说的十姓以外,尚有龙、方等姓类。民国人廖炯然还发现了连南八排瑶各姓人口分布上的不平衡,据他所著的《连阳瑶民概况》:“瑶民姓氏,以房、唐、邓、李为多,沈、盘、赵次之,祝、莫、黄、冯为少。”由于对八排瑶的姓氏问题,笔者已另有专文详析,此处姑从略。
上述的有关各支系,不仅采借了汉式姓称,同时也连带地采借了汉式的姓氏称用法。他们的正式用名中都一无例外地要将姓称与人名连缀在一起,这就与那些尚未采借汉式姓式的民族中称名而不称姓、姓与名粘附不紧或相分立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地,对姓氏称用模式的采借也跟姓类和姓称的采借一样,并未引起瑶族民族认同的危机,这样的姓氏称用模式显然也已内化成了瑶族文化体系中有机的构成因子之一。这种情况似乎说明了,瑶族人在长期的文化接触中已发展出了文化采借上的应对能力,同时也表现了瑶族文化所具的适应性的开放性。
 
 
如果说汉式姓称虽已内化为瑶文化的有机因子,但其功能却略有偏差的话,那么亚姓和准亚姓的出现无疑就是弥合这种功能偏差的一种有效的文化手段了。关于亚姓和准亚姓的产生和演化,笔者曾在一篇已刊的专文中提出:当姓氏功能发挥受到某种阻滞而试图作出调整,姓氏出于功能需求开始部分分化而未彻底分开时所出现的姓氏次级单位就是所谓的亚姓。一个民族的姓氏随着各姓氏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其他社会原因,总有可能不断形成亚姓,一旦时机成熟亚姓就成为新的独立姓类和姓称。如果分化过程中发生了族际交往造成的文化互动,为了族际交往之需,一个民族从异族中引入成套的新姓氏,那么本族姓氏分化的自然过程就会受到冲击,结果就会造成引入的姓氏与本族固有姓氏之间形式上构成盖涵关系,这种盖涵关系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本族固有姓氏成为引入的异族姓氏下的次级单位,引入的特定姓类与特定数量的本族姓类之间的界缘完全重合,这种情形仍与一般的亚姓形成在形式上相同;其二是引入的特定姓类与其所包含的本族姓类之间界缘不重合,导致各汉式姓氏盖涵的范围与固有姓氏盖涵范围互相交错的情况,这种情形与一般的亚姓构成方式已有所不同,故而姑称之为准亚姓。(11)根据当代的民族学调查,在瑶族社会中,是存在类似于亚姓的文化现象的,透过其姓氏次级组织,或许更能体现瑶族固有的文化特点。那么,瑶族的“亚姓”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质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内容。
美国学者龙巴德、珀内尔以及日本学者竹村卓二等人对瑶族的亚姓组织曾作过研究,虽未找出其实质,但他们对事实的分析于我们非常有帮助。根据他们的研究,盘瑶十二姓中至少有盘、邓、赵、陈、李、黄、冯七姓中存在着亚姓组织。盘瑶称自己的亚姓组织为“老”,为“共祖之人群”之意。姓同而“老”不同的人们,对祖先供奉的方法是不同的。泰北盘瑶中的盘姓分为盘红和盘白两亚姓,邓姓中有邓、邓酸、邓亦三亚姓,冯姓:冯红、冯白,陈姓:大陈、小陈,赵姓:大赵、小赵,李姓:李鱼、李喜、李青、李凤、李日、李大,黄姓:黄大肚、黄三国。(12)上述各姓中的亚姓只是他们调查所及的,事实上存在亚姓区分的姓氏和有关姓氏中的亚姓类别可能并不止于这些。泰国瑶族的亚姓组织早在他们还居住在中国时就已经形成了。龙巴德和珀内尔只是罗列了若干汉姓下的亚姓分支,但并未论及亚姓的成因和功能,竹村氏无疑是最早对盘瑶中的所谓亚姓组织的成因和社会功能作出专门分析的学者。然而他的有些观点却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竹村认为,在瑶族中,“亚姓这一组织可能从很古的时候起就已形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了。”“亚姓组织在以祖先祭礼为中心的礼仪系统中,起一种规矩和制约的作用。各亚姓独有的祭祀形式,不管怎么说,都是和拜祭自己始祖的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属于同一亚姓的人们,都知道和其他亚姓有不同的祖先象征,都遵守各种禁忌,以此维持宗族的联系。”在亚姓组织与婚姻的关系上,竹村认为,泰北的瑶族跟广东油岭的八排瑶一样,其亚姓是实际上的族外婚的单位。他对另一日本学者牧野巽关于瑶族婚姻与姓氏关系的观点作了批判。(13)牧野认定瑶族并无族外婚制,结婚是相当自由的,而时而散见的同姓不娶的例证应理解为瑶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后逐步向族外婚制过渡的产物。(14)竹村根据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中的关于分姓开亲的传说,对牧野巽的看出提出异议,认为王同惠的材料说明了花蓝瑶在明初移居六巷时是遵守同姓不婚制度的,移民时,为了以同姓的宗族为单位,在瑶山的各地形成了一村一姓的村寨,而且村与村之间的距离相隔甚远,通婚不便,结果为了使村内婚成为可能,姓再划分亚姓(宗族),宗族内禁婚,不同宗族虽为同姓亦允通婚。据此他提出与牧野氏相反的观点,认为瑶族婚姻是由同姓不娶发展为同姓相娶,而且凡是同姓结婚的事例,都只是在不同的亚姓之间才会发生。就目前所见的材料来看,竹村先生关于亚姓功能的论述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关于亚姓的实质及其与婚姻的关系,笔者却有若干疑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皮影与木偶有你不知道的真相(图)

下一篇东北大鼓尴尬现状:只剩一个人会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