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作者:孙九霞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而目前雨崩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吸引物还是以自然景观为主,雪山、神瀑、圣湖,以及长期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神秘感和所享有的“香格里拉”、“世外桃源”等盛名,吸引了一小部分探险旅游者和先锋游客。而对这些颇有游历经验的老“驴友”③来说,尽管雨崩当地族群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也有一定的观赏性,但脱离不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相比绝美的自然风光,其吸引力并不是那么突出,因此,反映到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形式来讲,基本就以为游客提供进山观光和探险的后勤服务为主。
游客的到来,使雨崩村民纷纷参与旅游业,并获得了一定的旅游收益。具体来说,雨崩村社区(含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有三种方式:一、租马和牵马。牵着自家马匹搭载游客;二、为游客提供向导服务。基本都是游客随机的选择当地(包括雨崩社区、西当社区、尼农社区和斯农社区)较有经验,并且汉话较好的村民做向导,游览线路主要包括参观神瀑、大本营、冰湖和神湖等景点,或进入藏族家中进行家访;三、食宿接待。一些条件较好的村民也通过开客栈为游客提供食宿来得到一些旅游收入,截至2008年4月,村中共有14家挂牌经营的客栈。
(三)旅游对雨崩族群认同的影响
由于旅游开发较晚,加之可进入性极差(需从昆明到香格里拉,再从德钦到西当,然后走一条极难的山路到雨崩,某些季节还会因天气原因封山),因此,尽管雨崩的名声已通过旅游者的口耳相传及驴友的网络游记传开,但真正进入雨崩的游客人数依然极少,2007年不足1.5万人,相对于其他同等品质的成熟旅游景区动辄几十万的游客接待量,其游客数可谓少之又少。雨崩的旅游开发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者的进入并没有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广泛而深入的冲击,旅游作用于社区的强度是比较低的。
但主客之间的接触深度却是很深入的。进入雨崩的游客以散客为主,他们属于先锋旅游者,不追求食宿设施的高档化,而关注于心灵的体验,对于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持尊重态度。游客吃住在居民家里,关系亲密、自然,许多人离开后还与主人保持着联系。另一方面来看,雨崩社区景观的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游客基本以探险和观赏自然美景为目的,村民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也多以后勤保障为主,不涉及自身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售卖,其宗教祭祀活动和传统文化习俗依旧保持原貌,没有受到旅游商业化的侵袭,相对于旅游发展前变化不大。因而在旅游低强度、高接触作用下,雨崩社区保持了其原有的族群认同。
当然,随着外来者的进入和与他们的不断交往,雨崩村民还是发现了自身与游客的种种差异。以神山、神湖、神树信仰为例,当地居民普遍笃信神山、神湖,而游客们则不以为意,这就与村民的信仰造成了冲突。而2007年5月4日造成2名游客死亡、多名游客受伤的雪崩事件更让村民们坚信,是由于游客在神瀑下脱衣服洗澡这种对神山不尊敬的行为才引来神瀑的惩罚。这些与个别外来游客的价值冲突使得村民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自身族群的独特性,并在这一反向作用力的推动下进一步强化对自我族群的认同。
 
二、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强化了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
 
高强度、浅接触下的旅游作用是指:游客的数量较多、类型为追求观光旅游的大众型团队游客、主客之间的互动较少并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浅层次上的旅游目的地影响。云南西双版纳州的傣族园社区属于这种旅游作用类型。
(一)广为团队游客选择的西双版纳傣族园
傣族园景区位于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27公里的勐罕镇政府所在地。主景区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五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是西双版纳州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的特色风景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傣族园公司将五个自然村寨的全部生活区和部分生产区划归景区,景区是以社区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景区和社区叠合在一起,是一体化的。这五个村寨在行政上由勐罕镇下属的曼听村委会管辖,2007年共有村民314户,1,487人。其中,傣族1,476人,占99.26%,汉族11人,占0.74%。主要以农业和橡胶业为主,共有水田3,049亩,人均2.05亩;旱地810亩,人均0.54亩;橡胶1,479亩,人均0.99亩。社区生活是景区主要的构景要素,傣族的宗教、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干栏式建筑特征是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寨社区的生产、生活也成了旅游活动和展示的一部分。傣族园的游客构成中主要以团队为主,散客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单辉]从禁忌看少数民族的生态理念

下一篇[汤夺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