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作者:孙九霞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二)傣族园旅游开发历程分析
1998年,广东东莞信益实业总公司投资开发傣族园,后来因运作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1999年3月,橄榄坝农场投资1,000万元,控股60%参与开发傣族园。2000年8月广东信益实业总公司退出股份,由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宜良南洋建筑公司合股建设和经营、管理景区,昆明宜良南洋建筑公司是用建设过程中投入但无法收回的工程款加盟傣族园的。目前,傣族园为股份制企业,股东为国有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宜良南洋建筑公司。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傣族园1999年8月1日正式营业,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2年通过ISO质量、环境体系认证。自开业至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7,022万元。
傣族的宗教、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干栏式建筑特征是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寨社区的生产、生活也成了旅游活动和展示的一部分。景区所包含的五个村寨都具有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典型特征,是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热带风光的最佳组合,并且每个寨名后面都有特别的含义,“曼”在傣语中是寨子的意思,曼将是篾圈寨,曼春满是花园寨,曼乍是厨师寨,曼听是宫廷花园寨。寨子里的村民与景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傣族园公司所推出的旅游活动和产品,主要依托于村寨固有的民俗文化和社区活动场所(如佛寺等),并在村民的广泛参与下开展。
(三)旅游对傣族园族群认同的影响
与雨崩社区居民自发开展旅游相比,受商业公司控制的傣族园社区的旅游开发明显要成熟得多,整个社区实际上形同于一个大的景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又会成为旅游表演的主体,村民的生活实际上整体成为被游客消费的产品,出于利益的驱动,为满足游客对于傣族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的好奇心和强烈的窥视欲,傣族园开发商调整了部分傣族传统习俗。如泼水节本来是傣历新年时的庆祝活动,但为了让所有游客都能感受到泼水节的狂欢氛围,泼水节成了每天都上演的活动,毋庸置疑,泼水节中本来蕴含的文化意味就会大打折扣,成为一种谋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其他类似的文化展示活动也是如此,要让本地居民对这些被当作商品售卖的文化习俗产生认同虽然并不可能,但由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交换、可以卖钱,社区居民对这样的一种“展演”形式还是非常认同的。“对于在旅游社区或村寨旅游点的文化,首要的工作是清晰区分出整体文化中用来展示给人的部分。认为展示给人的文化部分即便有一定的表层性,它依然在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上有重要价值”(麻国庆,2000)。傣族园景区的傣族老人,通过织锦、傣首饰加工、贝叶经刻制、制陶、榨糖等工艺过程向游客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事民俗活动展示的民间艺人的年龄偏大,都在50岁左右,最大的已经接近70岁,因为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掌握得不多。但除了加工出的产品归自己外,公司每月还发给他们100-200元的工资。民间工艺以往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而今得到市场、外来者的认可,他们从民间传统中直接受益(孙九霞,2005)。这有助于唤醒傣族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于自身的文化认同意识凸显。
当然,由于与潮水般不断涌来又退去的团队游客的长期接触,傣族居民还是能够敏锐的感知到自身与游客之间在族群身份上的差别。同时,也由于傣族园景区确实是这里的居民真实生活的场所,因而居民对于本社区、本族群的认同日益强化。如笔者在2003年10月观察到的傣族园曼乍村一场“赕佛”④仪式中,曼乍村的居民和附近佛寺的小和尚笃定而坦然地进行敬献供品和诵经祝福的活动,全然不顾园内游客们好奇的目光,这充分表达出他们对于傣民族最深层文化元素的深刻认同。由于团队游客往往只在这个展示人文景观的社区里逗留1-2个小时,主客之间的接触只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他们退去后村寨变迅速复归宁静。这种族群空间的留存,使傣族文化尽可能少受商业旅游侵袭,也为傣族族群认同保留最本质的文化内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4/8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单辉]从禁忌看少数民族的生态理念

下一篇[汤夺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