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龙奶奶”:由村入城,民俗勿丢
“元宵节剪纸,剪什么内容?”在嘉定区菊园新区,72岁的高维道用剪刀告诉大家:“花灯”和“宫灯”最应景。
生于陕西的高奶奶,从小喜欢剪纸。随子女来沪三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窗花达人。虽已年过古稀,但她的作品不落窠臼,每每拿起纸张,总会有全新的创作灵感。
今年,迎来本命年的她以 “龙奶奶”身份创作了好几幅神态各异的“龙窗花”。盘龙的自在,飞龙的气势,还有戏珠时龙的憨态,都在小小尺幅间得到体现。
可一旦放下剪刀,高奶奶就有了紧迫感:“在日本,孩子们小学阶段就要学习剪纸。而在中国,这么美的民俗技艺却少人传承。”高奶奶曾做过37年中学美术老师,担任过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的理事。只要一有空,就会去各地农村,兜兜转转,看看农家的窗花造型。子女邀请她来上海,初衷是请她照顾小外孙。一次亲友结婚,她送出一套窗花为贺礼,不仅有传统的双喜图案,还有鸳鸯、和平鸽、双鱼等二十多种图案,精湛的技艺令人叹服。
随着求教者渐多,闲不住的她,干脆到菊园新区文化活动中心担任老师,只要一有空,就为社区中老年居民开班授课。至今,上过高奶奶剪纸班的学生已近百人。一传十、十传百,曾一度无人问津的窗花,如今又出现在一扇扇新居公寓的窗户上。
从西北到江南,高奶奶留意到两地剪纸风格不同。“北方的剪纸粗犷、线条有力,南方的剪纸更为细腻”,而她总琢磨着怎么把两种风格融合统一。每次剪纸,她也有讲究。纸要用“玉版宣”的彩纸,剪刀要三把大中小型号的“张小泉”。以龙为例,龙矫健身形用大剪刀剪出,细部的“鳞片”则以刀片开口,继之用小剪刀剪出弧度。由于剪纸的内容,多取动植物的谐音以寓意美好祝愿。在授课过程中,高奶奶不单单讲解剪纸技巧,也有意和大家分享每个图案背后的内涵和寓意:喜鹊站在葫芦上,象征“福禄喜事”;牡丹花下游鱼,意味着“富贵有余”;蝙蝠捧着铜钱,则寓意“福到眼前”。端午节要剪“五毒辟邪”,大年初五剪“招财进宝”。如此,每一个节日变得更为丰富。
在菊园新区的泰宸社区,许多农民动迁户近年来陆续入住这里。高奶奶特意剪了一套恭贺乔迁之喜的剪纸送给新居民。作品里藏着她的寄语:“从农村移入城区。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传统的民间技艺不能丢。”
“海派龙王”:走出田间,舞向世界
“我们的舞龙表演,火爆全场!”越洋电话那一头,远在新西兰的“海派龙王”陆大杰兴奋地告诉记者。
元宵佳节不仅盛行于中国,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今年正月十五前夕,陆大杰和他的三林舞龙队受邀赴新西兰参加当地华人灯会、进学校等地表演,“‘中国龙’舞到了国外的大舞台上!”
海派舞龙,一珠九节、龙长18米。一人持竿领前,每隔五六尺再有一人掌竿,随着节奏互相配合、蹲停跳跃,彼此呼应,一条“巨龙”便能上下翻腾、呈现出龙腾云霄的飞动感觉。
“三林舞龙,起源于明清时期。”陆大杰介绍,旧时灯会、庙会和行街巡游时,百姓都会自发组成舞龙队热闹一番。年过六旬的老陆,出生在三林老街。儿时逢年过节,总有舞龙人来老街表演。每当此时,他总是眼睛也忘了眨,情不自禁地跟着舞龙队从老街的东头一直走到西头。1993年,陆大杰加入市舞龙队成为教练,舞龙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解放日报 2012-02-04 14:56:4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下一篇: 不再“靠庙会吃饭”:河南民间艺术品泥咕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