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1997年,在第八届全国农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他设计主持,一场由1500人组成“巨龙腾飞”表演,技惊四座,让陆大杰赢得了“海派龙王”称号。当时,1500名舞龙队员手持1500把各种色彩的绸伞组成一条 “巨龙”,飞奔在八万人的上海体育场上,时而叠罗汉,时而腾云驾雾,聚散有度,花样百出,生动演绎了“龙”出神入化又蹁跹矫健的形态。
“这些年来,三林舞龙不断创新。与狮舞、云排舞、鼓舞、鱼灯、旱龙舟、龙型风筝等相结合,观赏性、感染力更强了。”在“龙王”麾下,三林不仅有了竞技舞龙队,还有 “娃娃龙”、“学生龙”、“女子龙”等,舞龙团队达20多支、足足五六百人。龙年伊始,陆大杰和他的舞龙队格外忙碌,几乎每天都有两三场演出。
“在新西兰表演期间,许多当地市民成了‘中国龙’的‘粉丝’。”陆大杰说,“进入农历龙年,舞龙人将努力把‘中国龙’演绎得更美,以此祝福祖国,祝福上海龙腾虎跃、欣欣向荣。”
民间灯彩师:保留传统,记取文化
“店里买的花灯没味道,我们自家做花灯”。元宵渐近,嘉定区徐行镇的居民奚松林接到“新任务”:为5岁的外孙和12岁的孙子做两盏“龙头灯”。
64岁的老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如今住在公寓里,却仍牵挂着田园生活。元宵节临近,他忍不住给孙辈描述着自己儿时庆祝节日的场景:农民们把稻草捆成火炬大小,点燃后跳到自家田里,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口诵祝愿,祈望风调雨顺、大获丰收。农家的孩子,则提着自家做的花灯在田埂上奔跑,花灯大大小小,每盏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
爷爷的描述,让孩子们眼馋,纷纷缠着他要“独一无二”的花灯。奚松林琢磨着:龙长什么样子,大家都没见过。但书上说,龙是“鱼须、虾眼、牛鼻、狮鬃、蟒身、鹰爪、鲨鳍、鲸尾”的组合。为做好龙灯,老奚特意去嘉定汇龙潭公园,观看园中池塘内的龙头雕塑,心里暗暗描摹筹划:家中现有的酒瓶包装盒,大小合适,正好能做龙身;老伴用来织毛衣的绒线,颜色金黄,做龙须不错。如今新小区里难觅竹篾,便从厨房找了装竹笋的小筐做成龙头。而画龙点睛之笔,是龙的双眼。因为龙眼需要从面颊上突出,因此老奚用硬板纸做成两个圆桶竖在龙头上,再按上亮晶晶的纽扣做眼睛。连龙的两只角,老奚都想好了,就用烟盒裁成。烟盒的材质不仅质地坚硬,颜色也闪闪发亮的。装上电池和小灯泡后,老奚的龙头灯初具雏形。他期待着元宵节当天,孩子们能提着它在夜幕降临的小区里奔跑,亦如当年农家的孩子一样,把这份简单的快乐代代相传下去。
38岁的郁桂芳,同样为儿子制作了一份“不可替代”的元宵节礼物。一只红色的草编灯笼,是她此番独创。除去买草、染色和准备的时间,光是编织就花费了整整五个小时。她说,嘉定徐行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青年传承者寥寥。“何不将之与元宵花灯结合在一起。”有了念头以后,她便自己动手。当滚圆的红色灯笼做成,大家都觉得新奇有趣。她说:“我和老奚都不是专业的灯彩师傅,坚持在元宵节自己做灯笼,不为别的,就为保留一份对传统节日的敬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解放日报 2012-02-04 14:56:4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篇: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下一篇: 不再“靠庙会吃饭”:河南民间艺术品泥咕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