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毕华玉:开“心灵药方”的毕摩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一直用彝文记录毕摩文化

  在毕华玉下定决心做一名毕摩时,政府也开始重视民族文化,人们肯定了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这让毕华玉颇为感动,更加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

  毕华玉开始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和钻研祖传的经书。“学习是很苦的,你不仅要把经书背下来,而且还要学写彝文。”那时他常常是一边干活,一边背书,背书的同时,他对彝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并被彝文化吸引。不过,让他遗憾的是,他家里的经书有一部分被烧掉了。“我一辈子遗憾的就是书被烧了,爸爸走了。”他痛惜地说。

  想起第一次“抖手抖脚”的仪式,毕华玉笑言:“我背经书已经能倒背如流,到现在主持的祭祀也不下几百场了。”之后,毕华玉被石林县民宗局文史研究室聘请为研究人员。毕华玉说:“当时他们对我悄悄地摸底考察了三个月,这连我都没有察觉到。”毕华玉在县民宗局的研究室里,一干就是十多年,如今,他还在这个位置上干着。

  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毕华玉虽然没了父辈留下的经书,但是他自己开始编纂本民族的经书。在他的办公室,他拿出了三本厚厚的手抄本,一本是《指路经》书,一本是《石林彝文扩增编纂字体》,这是毕华玉十多年来的成果。

  同样做毕摩,毕华玉和他的祖父辈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努力把祖父辈口传的毕摩文化用彝族的文字记录下来,包括《阿诗玛》。现在,他亲手记录下来的毕摩经书已有一人高,这些彝文记录文本的手抄本,就是宝贵文献。

  无论走到哪里,如果带上了彝文的手抄本,毕华玉都要格外小心,他笑着说:“丢一件衣服没事,丢一本手抄本就要我的命了。”

  ■走近毕华玉

  “我虽是毕摩,但不是通灵之人”

  “毕摩念天到天,念地到地。”毕华玉说,如果是咒语,也是给人们开出的心灵药方。他们以宗教仪式中的咒语、祈祷和颂神词来表现自己的习性乖张。谁家的牛羊生病了,家人立刻请来巫师,念咒驱魔,祈福平安。

  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日看着精神蛮好,突然,他就没有力气了,病倒了。但无论吃多少药也不见好,“请毕摩作作法,叫叫魂吧。”毕华玉选了一座山,在山顶上击鼓焚香,杀鸡放血后,他开始边跳边唱:“呜……小老三,玉皇大帝,地下的某家某村人小老三,你把他放下来吧……”这是毕华玉在医治老人时念的“咒语”,在毕华玉及其族人的传统和民俗文化体系中,它有着某种神奇的功效。“这样的法事做完后,这样的‘咒语’念过后,有时,患者的病真的就好了。”毕华玉说。

  “这叫心理治疗,心理暗示,也是科学,我只是治他们心理上的病,人的精神力量有多强大,你简直是无法想象。”毕华玉解释,有科学研究证实,咒语对于治病,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在这些研究中,首先被确认的是咒语是一种制控的声波,具有一切声波的特点。气咒法可以理解为利用声波带动内气行走,达到意到声到气到。以意领气,以意催声,声气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混沌气流,达到特殊的疗效。这项研究的真实程度尚不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咒语,即歌谣,是可以抚慰人心,起到心理暗示作用的。

  “我虽是一名毕摩,但要成为人们眼里的通灵之人,似乎不可能,我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拥有了更强大的精神世界和对痛苦的承受能力。我一样要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毕华玉说,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每周到石林县电视台录制教授彝语的节目中,教人们写和说彝文。“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文字、服装才能称之为一个民族,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为我的民族文化服务。”

  他的儿子对民族文化并不感兴趣,所以在他的家族中,现在并没有传承人。毕华玉虽然无奈,但他也不会强迫儿子,他说在一定意义上这是需要天赋的:“会者不难,再逼也学不会,因为我年轻时也一样不想学。”现在,毕华玉正在建盖两间平房,新房的大门上挂有一个牌子,写有:“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他打算退休后就到这里教人们学习彝族民间民俗礼仪和彝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生活新报 2010-11-16 10:14:49
【本文责编:思玮】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谭振山:我希望出本故事全集

下一篇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