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作者:胡敏中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而不属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内稳性、自发性、非意识形态性和约定俗成性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具有自娱自乐功能,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展现村民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认读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动态性或活态性;民族民间文化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昆曲和古琴音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且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而且大多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的角度进行的,故而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整体的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的几个一般性的理论问题。
 
 
国内有学者从传承的方式给非物质文化下定义,认为非物质文化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1](P62)。这一定义显然是把具有一般意义的民族民间文化排除在非物质文化之外。
作为非物质文化,既要从表现形式来认识它,又要从传承方式来认识它;既要看到突出的、具有杰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也要看到一般性的非物质文化。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认识的话,非物质文化应当表述为,它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包括各种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礼仪庆典活动和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或无形性。非物质文化的表现也在进行着不自觉的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是通过非物质文化的表现进行的;但是,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还是有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重在对这种文化的表达、表演和展现,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重在对这种文化的继承、流传和后续。
(一)非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承的非物质性或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也叫无形文化和有形文化)不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上说的,而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于物质形态而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存在的本质形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如文物、古建筑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如思想、知识等。而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否定式,而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精神文化虽然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但也不等于非物质文化,大部分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正像大部分的精神文化需要物质传媒来传播和表现一样,有些非物质文化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例如,民间舞蹈也需要道具,民间工艺总要表现为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的工艺品,但民间舞蹈和民间工艺的本质不在于它们的道具和物质材料上,而在于舞蹈表演本身和工艺的制作过程。非物质文化同它所依赖的物质材料不像物质文化同它所依赖的物质材料那样有着本质的联系,而是一种非本质的和即时的联系。也就是说,物质材料本身不能表征非物质文化的本质和过程,物质材料的消亡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的消失,道具的好坏并不能说明表演的演技和水平,制作工艺品的材料的不复存在并不意味着工艺的消失。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是非物质的和无形的。而物质文化就不一样,传播和表现这种文化的物质材料的消失也就是这种文化的消失。例如,某一古建筑群的破坏和消失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某类文化的破坏和消失,古籍孤本的失传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某种文化的失传。
(二)非物质文化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
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否则就会消失。物质文化是外化并凝结在物质材料上的,并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传播和传承,因而,物质文化是静态文化、固化文化。而非物质文化无须外化和凝结在物质材料上,也无须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而是通过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来直接表现和传承的。因此,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活态文化传承”[1](P64),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因而,非物质文化也就是动态文化、活态文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口头文学就是通过口头讲述表现出来的,如藏族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纳西族诗史《东巴经》等能流传至今,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现年八十三岁的老人孙家香,可以讲三百多个民间故事。孙家香所在的十五溪村是长阳县都镇湾镇一个普通山村,这里几乎人人都会讲民间故事。经调查发现,会讲五十个以上民间故事的村民有二百多人[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下一篇[刘锡诚]我国“非遗”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