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文化网 用文化助力世界可持续发展

欢迎访问世界民俗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潘木岚]广西龙州“天琴”源流初探



作者:潘木岚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根据上述材料及我们实地考察的结果可以判断,防城的天琴与龙州的“叮”形制大体相同且壮语均称之为“叮”。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对所有将“叮”称之为“天琴”的地域进行一番考察,兴许能够找出“天琴”称谓流传线路的端倪。
《岭表纪蛮》有记:
 
C“……又有一种女巫,多散布于边防各县,名曰‘鬼婆’。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铁或铜为链,手持而掷,使其有声,其名曰‘马’。凡病患之家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鄙俚之词,杂以安南之音。置中间则掷铁链,谓之‘行马’。”[5]
 
《宁明县志》曰:
 
“行巫术者多是妇女,男子极少,其作法各有异同。……巫婆,据说其术传自越南,挎包作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铁或铜为链,其名曰马,作法时,手弹乐器,口唱巫词,间掷铜或铁链,发出锵锵响声,谓之行马,以此驱鬼压邪,……。”[6]
 
《广西通志·文化志》
  舞求舞:原系妇女巫术舞演变而来,边弹“丁”琴,边舞边唱。流传于凭祥地区,活动时间不固定。[7]
 
《凭祥市志》有述:
 
舞求:是一种民间巫术舞蹈。解放前,每到秋后,粮食归仓,新屋落成,各村屯的巫婆聚集在一起,跳起舞求,以求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舞求动作优美,外柔内刚,造型幅度大,如“行马仰望”“跪地抖铃”“踏步转舞”等,加上铃声、琴声、歌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乡土气息浓厚。解放后,1965年至1976年,舞求被视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1977年恢复,但盛况已不如前。[8]
 
从以上材料中不难看出“天琴”在广西壮语中均被称之为“叮”或“鼎”,而用汉语将之称为“天琴”的却只有防城。因来源于“天”这个民间艺术总称及相关的民俗活动,所以,龙州地区把“叮”称为“天琴”应是借用防城对该琴的称谓,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材料来确认龙州地区称“叮”为“天琴”的确切年代和时间。
在弄清了以上问题之后,让我们再来关注以下关于“叮”的起源问题:
从目前所查到的文献记载可直接上溯至1803年以前。
《龙州纪略》中载:                         
 
D“泥墙竹户近溪边,风雨寒暄四月天。男女无声听咒病,白婆夷语拨三弦。”[9]
 
E“龙州遇有疾病者即延鬼婆之家永夜弹唱,亲族妇女以饮啖为散福。鬼婆大约年轻者多,手弹二弦脚抖铁链,银铛之声以锁鬼,其宣扬诅祝哪哪之音非但内地人不能聆会即龙之土民亦毫不解识,猥云传自交趾,其信然耶抑盘瓠之流传耶。”[10]
 
《龙津县志》第九编《文化》中载:
附记:县中有一种女巫专为病人治病,无宗教别而为二,一俗呼为魓婆;一俗呼为仙婆。病家多延之以治病,其所祝咒语喃喃啾啁不可辨……属于迷信,虽官府迭为示禁,数百年来迄未能绝。相传此风传自越南,近今科学日进,妇女多入学校读书,勘破迷信此风渐息矣。[11]
 
槟榔细嚼逞婵娟,妖魓登场展绿毡(龙俗女巫)。口出蛮音莺弄巧,足摇铃子手挥弦。[1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汤夺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文化传承的影响

下一篇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